王卫红委员:
您提出的《北碚区困境儿童心理帮扶的建议》(第99号)收悉。经与区卫生健康委、区教委、区妇联、团区委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建立困境儿童关爱保护体系,提升儿童监护能力
(一)成立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渝府办发〔2021〕55号)和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精神,今年6月正式成立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
(二)打造未成年人关爱服务三级体系。我区已建立区未保中心、街镇、村居三级儿童关爱保护网络,实现了街镇儿童督导员和村居儿童主任全覆盖,并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系统中实行实名制登记管理。打造区未保中心同时,整合利用区级部门、街镇及村居资源,拓展儿童服务阵地,整合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街镇文化服务站,村居“儿童之家”190个、微型少年宫9个、青少年之家17个,为就近开展关爱服务奠定基础。区未保中心指导街镇、村居做好摸底排查、定期走访、重点核查、家庭监护监督等工作,街镇儿童督导员指导村居儿童主任切实履行强制报告义务,并协助公安机关做好调查和应急处置工作,目前已建立第一批基层未保工作示范站点10余个。
(三)建立完善数据更新和分类关爱机制。建立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信息季度更新机制和监护困境等重点对象数据交办制度,要求各街镇及时开展调查回访、困境评估、分类帮扶等工作,同时,探索建立儿童分类关爱标准化体系,对分类管理目标、原则、指标体系、评估程序、结果运用等进行进一步明确,在原有初步分类基础上,综合考虑风险程度和紧急程度,不断完善“ABC分类”机制,定期动态更新“一人一档”,对监护缺失或监护不当的困境儿童进行重点关注帮扶,真正实现精准分类、精准帮扶。
(四)建设北碚区未成年人保护智慧信息平台。将儿童基本数据、ABC分类情况、帮扶措施等纳入智慧云服务平台进行规范动态管理和数据分析,对个案进行重点帮扶监管和问题“清零”,实现走访排查时系统预判,后台儿童主任、儿童督导员核查,区未保中心核定三重认定管理,便捷、高效掌握儿童动态信息变化。
二、聚焦关爱与心理需求,给予儿童心理健康支持
(一)推进“爱心妈妈”结对帮扶,做实困境儿童日常关爱。结合精准扶贫入户行动,开展“爱心父母”招募和社会关爱工作,爱心妈妈持续认真开展困境儿童“六个一”日常关爱活动,定期到困境儿童家中进行入户走访,及时收集困境儿童学习、生活信息,了解困境儿童家庭目前存在的困难,及时给与帮助帮扶,同时,积极组织开展“情暖童心·相伴成长”困境儿童关爱服务项目,对参与儿童进行了全面的心理测评,对于测评中发现的心理问题儿童,及时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以个案辅导等形式进行干预。
(二)常态化开展教育关爱,筑牢儿童心理健康防线。切实做好日常教育关爱工作,学校心理辅导员关注和辅导儿童在校身心发展情况,加强家校共育,广泛组织学校干部、教师通过上门访谈、电话联系、视频沟通开展“大家访”活动等多种途径了解困境儿童家庭情况,指导家庭教育方法,宣传困境儿童关爱保护措施,更好促进儿童发展和成长。开展12355“青春导航·助力成长”青少年成长大课堂和“七彩假期·扬梦护航”法治教育,实施“童蒙”特殊关爱计划等,让困境儿童树立自尊、自爱、自律、自强意识,增强辩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尊重自己,增强自信,奋发向上。
(三)开展团体辅导、强化个案心理辅导,解决困境儿童心理问题。针对困境儿童普遍存在的缺失亲情、自卑、孤僻、不合群的心理问题,设计极富趣味性的团体游戏和活动,将重心放在引导困境儿童学习与人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学习与人沟通交流,引导他们融入集体和社会。依托区教师进修学院的“心理健康教师团队”建立“北碚区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工作室”,按“定期团辅+学校实需个辅+心理健康辅导员对结爱心妈妈和监护人”模式,开展困境儿童及爱心妈妈混合团体辅导,增进困境儿童与爱心妈妈的亲密感,建立良好的帮扶关系。对街镇儿童督导员、村居儿童主任及妇联干部、志愿者等开展专题培训,传授工作方法和专业知识,大力提升儿童关爱保护人员的自我认知、情绪管理水平、觉察能力和帮扶技巧。根据团辅及心理测评筛查情况,对存在较为严重心理或行为问题的困境儿童提供“一对一”个案心理辅导服务,切实解决或缓解困境儿童情绪情感、社交恐惧、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三、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营造儿童发展良好社会环境
(一)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目前,我区86个社区、104个村均已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并广泛设置社工室,配置专业社工。2020年至今,我局投入120余万元,通过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方式共实施未成年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5个,并建立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引入专业社工机构,开展入户走访、电话排查,动态掌握儿童最新信息,开展“流动的爱” 专业走访服务、“向日葵”儿童关爱热线服务、“护苗”安全成长主题服务3项特色主题服务,开展“北碚有爱·温暖童行”“微爱大义·共享童年”等关爱留守和困境儿童主题活动,立足儿童需求,结合社区治理,构建儿童发展社区支持体系,督促指导街镇和村居开展监护监督、常态化关爱服务,指导街镇组织村居干部、志愿者、社工等提供学习辅导、心理疏导、助医送餐、生活照料等服务,确保每名儿童得到妥善照料。
(二)扩展建立“3+X”关爱保护队伍。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建立“三帮一”工作机制的通知》(北碚民发〔2020〕90号),建立全区重点儿童“三帮一”关爱保护工作机制,并于今年实现全区856名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三帮一”全覆盖,同时开展书记结对帮扶,链接区慈善会、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教师、志愿者等资源,着力孵化培育儿童关爱服务类社区社会组织,扩展建立包括老党员、社区社会组织、小组长、楼栋网格员等的“3+X”未保队伍,对留守和困境儿童进行动态走访排查、及时反馈儿童需求并进行分类针对性帮扶,进一步完善家庭、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促进和保障儿童安全生存、健康生活、快乐成长的综合关爱保护体系,切实提高我区儿童精准关爱服务水平和工作实效。目前,全区书记结对帮扶儿童约200名,本土未成年人关爱服务志愿者1000余名,区慈善会结对帮扶儿童5名。
(三)充分利用专业资源,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目前,我区建有心理咨询/治疗门诊的医疗机构有2家(市九院、区精神卫生中心),具有从业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8人,两家精神(心理)卫生医疗机构也逐步建立起了与区内中小学、街镇社区的心理健康服务预约、转介机制,同时,整合包括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及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为困境儿童提供公益性、持续性、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截至目前已服务50人次。鼓励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持证上岗,专业社工力量下沉到一线,高级社工师补贴200元/月,社工师补贴150元/月,助理社工师补贴100元/月,社工员补贴50元/月,目前街镇及村居一级持证儿童工作人员约有50名左右,已发放补贴约1万元。
困境儿童心理关爱帮扶工作是社会系统工程,任重道远,下一步,我们要充分发挥区未保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进一步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加强一线儿童工作队伍建设,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不断完善政府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儿童关爱保护体系,提升困境儿童监护质量。
此复函已经安锋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及时反馈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我们的工作。
重庆市北碚区民政局
2021年6月15日
联 系 人:漆颖
联系电话:68862311
邮政编码:40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