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立足区情实际,按照“总体规划、片区联动、差异发展、各具特色、校地合作、多元一体”思路,提振乡村产业、优化乡村环境、深耕乡村治理,奋力描摹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2021年以来,成功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村1个,被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一、 提振乡村产业,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一)万亩计划“富家农”。一是布局万亩现代粮油产业。将保障粮食安全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连片打造“嘉陵悠谷_粟漫东山出”万 亩现代粮油产业示范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4.95万亩,实施农田宜机化改造4600亩,发展水稻、高粱、油菜等优质粮油品种10000余亩,农民纯收入、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农产品质量“三量齐升”。二是打造万亩特色蜡梅产业。实施花木产业“千品百园”提升工程,打造“嘉陵悠谷一梅香西山”万亩特色蜡梅产业,创建市级现代农业(花木)产业园,培育花木精品观赏园30家,全区花木种植面积达6.86万亩,推出花卉高端产品65种,年产值7.3亿元。三是壮大万亩精品蔬果产业。发挥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等优势,以整村连片、规模推进、分类种植方式打造万亩精品果蔬示范区,发展“两品一标”蔬果产品49个,建成“槽上萝卜”千亩标准化示范基地等蔬菜产业基地,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6.36万亩(不含复种),帮助2.5万农户在家门口就业。
(二)产业发展“旺乡邻”。一是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凝聚发展合力。创新推出“产业带动型”“资源开发型”“服务创收型”“租赁经营型”“项目拉动型”5种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模式,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累计投入专项资金3663万元,扶持项目55个,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210家,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19.75亿元,2021 年104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入5147万元(村均49.49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万元,同比增长10.2%。二是创建农业特色品牌,激发产业潜力。构建以一个区域公用品牌“好品碚出”为核心,四大优势特色产业为基础,静观蜡梅、西山坪西瓜、静观小米、天润豆干等为代表的“1+4+N"品牌体系, 其中3个产品获评重庆名牌农产品、2个产品获“巴味渝珍”授权、2个柑橘产品获三峡杯优质中熟柑橘金奖,现有中国驰名商标2件、无公害农产品8个、绿色食品66个、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件。三是建立消费帮扶平台,提升生产动力。打造集农产品展示、直播带货、产品品鉴、商务洽谈、销售服务、消费购物等于一体的名特优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和乡村振兴消费帮促体验中心,引导100余家家庭农场、合作社入驻,集中展销434种特色农产品,销售额达58.3万元,产品远销全国各地。(三)农旅融合“迎宾客”。一是探索“养老+”民宿模式。盘活废弃矿坑、乡村学校、敬老院、村民闲置宅基地等资源,采取“农户+第三方公司”长租+养老”等模式,突出健康管理、养生养老等特色,打造既白、缙云小住、清欢渡、元门清溪等精品乡村民宿,2021年节假日精品民宿入住率达100%。二是打造“研学+”运营体系。着眼“整体创建、分步推进、全域发展”,联手台创园渝台交流平台打造两岸农艺亲子研学趣场,依托柳荫镇水渠、稻田花海打造灌溉文化主题研学基地,结合竹编民间技艺打造民艺主题研学课堂,丰富研学旅行产品和线路,形成研学主体牵头、研学基地支撑、数字化运营“研学+”体系,累计接待研学团队6万余人次。三是创建“红色+”教育路径。挖掘整合35处乡村红色资源,建设“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党性教育”文旅综合体,提档升级王朴烈士陵园等红色场馆8处,围绕中共中央西南局缙云山办公地旧址陈列展等红色资源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开发市级红色精品线路7条,推出《缙云山上的马尾松》等红色文艺展演作品7部,累计承接850余个党支部1.5万余名党员干部培训教育。二、优化乡村环境,打造乡村振兴“新面貌”(一)共创洁净空间,提升宜居环境。一是突出“全”,让农村院落“净起来”。高标准常态化开展全域乡村清洁行动,按照道路两侧、河塘沟渠等“五重点”,垃圾杂物清运、物品规范到位等“五到位”标准,实行区级“一考评二通报三排名”、镇级“一检查二整改三回访”、村级“一自评二互纠三公示”制度,选配村社两级指导员和垃圾分类服务专员513名,2021年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有效治理行政村比例、有效治理人口覆盖比例、生活垃圾分类覆盖比例均为100%。二是突出“改”,让如厕环境“好起来”。坚持“因户施策、农户自主”,充分尊重村民居住习惯,结合乡村实际选择合理改厕模式,累计改造1.2万户,整改率90%。健全农村厕所日常巡检、设备维修、粪污清掏等制度,设置110余个公益性岗位开展村庄清洁和日常管护,农村如厕环境从“脏乱差”转变为“洁净美”。三是突出“治”,让生活污水“管起来”。以区级生态环境部门为监管主体、乡镇为责任主体、村为管理主体、农户为受益主体、第三方专业运维机构为服务主体,建立“管、收、用并重,贵、权、利一致”长效运行机制,制定各村污水整治方案,建成10套集中式和25套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农户覆盖率达79.96%。(二)升级为民服务,改善安居环境。一是建好惠民农村公势。按“全覆蓝、惠民生”思路,串联城乡、带动产业,修建“四好农村路”。结合脱贫攻坚,帮助15个涉农镇街、231个村(居)民小组修整农村破损公路223公里;契合现代农业,实施通达路321公里、通畅路642公里,打通农村断头路30余个,村(居)民小组通达率达100%;整合乡村旅游,覆盖3条以上精品特色旅游线路、6个A级以上景区景点。二是建强利民乡村教育。推进乡村教育振兴计划,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改善办学条件,近3年投入333万元资金实施班班通、学生课桌椅、计算机教室、监控系统等薄弱学校升级改造项目。优化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定期组织骨干优秀教师“送教下乡”、农村教师“进城研修”,每年组织教师交流350余名、培训覆盖7000余人次。三是建好便民政务服务。探索实行区级部门前移服务、镇街科室充分向便民服务中心授权的三级服务体系,创新党务工作、政务事项、商务服务、生活服务集成服务模式,打造17个镇街便民服务示范中心和17个村(社区)便民服务示范站,变村民“上去办事”为职能部门主动“下来服务”,相关做法被民政部评为“全国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典型经验”,纳入全市10个区县政务服务典型经验之一。(三)开展三化改造,扮靓乐居环境。一是实施绿化工程,为乡村添绿。坚持“应绿尽绿、见缝插绿”,以“四旁”(水旁、路旁、村旁、宅旁)为抓手,建设村庄小微公园和公共绿地,截至目前农村“四旁”植树、特色经济林等乡村造林面积达2.68万亩、绿化苗木136万株,成功创建国家森林乡村4个、市级绿色示范村32个,实现“村在绿中、绿在景中”。 二是实施美化工程,为乡村添彩。立足“一镇一主题,一村一特色”,突出乡土风情和地域特点,采取“农户自筹+政府配套”模式,统筹资金1.28亿元,打造“绿色天宫”“生态文凤”“粉色五一”“蓝色柏林”“金色素心“奇彩东升”等特色“花园乡村”项目。三是实施文化工程,为乡村添韵。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区一镇街一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17 个镇街设立图书馆分馆及文化馆分馆,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居全市第一,累计开展农村文化惠民活动60余场次,“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培训覆盖农村学员2000余名,农村文化业态日益丰富。
三、深耕乡村治理,释放乡村振兴“新动能”
(一)夯实支撑点,健全治理机制。一是完善组织制度。率先出台《北碚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二十五条措施》等制度,建立“区级主导、镇街主责、乡村主事、农民主角”责任落实机制,加强组织保障,推动形成领导有力、功能完善、运转有序组织体系,凝聚乡村治理强大工作合力。二是形成工作格局。坚持高位推动,成立由区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区委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按照“区委书记抓总调度、常委包镇走村调研、街镇班子驻村指导、村级组织抓好落实”的工作思路,区级领导牵头联系镇街,形成“上下齐抓、部门联动”抓乡村治理工作格局。三是优化调整岗位。实施《北碚区农村党员分类管理工作方案》《北碚区2021-23年农村党员发展3年规划》,推动党员分类管理,设立红色文化宣讲岗、产业振兴岗、纠纷调解岗等,引导102名农村党员干部主动参与,围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积极开展工作,东升村成功创建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村。(二)把握关键点,配强工作队伍。一是精准谋划“选”,派驻第二书记。紧扣“尽锐出战、因村定人、培养锻炼”目标,创新开展第二书记选派工作,在健全第一书记常态化选派机制基础上,从高校院所、金融机构、水电气讯、民营企业等单位中选派59名第二书记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发挥自身专业特长、整合有益资源,接续壮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二是聚焦靶心“育”,提升干部能力。启动“梯次培养计划”,将副书记“好苗子”与书记“领头雁”同育同管,采取蹲苗锻炼、多岗实练、差异培训、外出挂职等方式,不断增强干部能力素质,培育370余名本土人才进入村(社区)班子,120余名当选书记(副书记)。三是定向施策“引”,充实后备力量。实施“缙云莘莘”项目,遴选57名优秀大学生到村(社区)进行社会实践和实岗锻炼,推动人才主动扎根基层。建立本土人才库,持续回引大专以上学历人才,每村动态保持1名以上本土人才在村挂职、至少储备2名后备力量。(三)找准着力点,实现“三治”融合。一是以自治增活力。围绕“综治和网格化相融合、专兼职人员相融合、传统与现代相融合、政府引导和社会组织相融合”理念,将综治中心建设同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相结合,提升乡村自治效能。引导村民开展农民说事、民情恳谈、百姓议事等协商活动,组建志愿者服务队、红白理事会等18个村民自治小组,实现村民民主决策和自我管理。二是以法治强保障。深入镇街、村(社区)开展法制指导工作,将村(社区)干部优先作为“法律明白人”培育,达标率超70%。采取“一村一警”“一村一法律顾问”方式,建立法治宣传室、模拟法庭、法律咨询平台,就民间债务纠纷、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争议等举办法律讲座、开展纠纷化解,全区50余个村(社区)获评市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苑村(社区)称号。三是以德治扬正气。以创建文明城区为契机,加强农村文明创建活动,开展“最美北碚人”“最美家庭”等先进文明典型评选活动,深化“我们的乡贤我们评、评出的乡贤我们学“活动,推出涉农先进典型、 新乡贤200余人次,10余人次荣获“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全国美德少年中国好人”等国家级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