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区“三个三”深入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日期:2022-08-22

    近年来,北碚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在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绿色导向,探索农业绿色发展新模式、推进农业绿色产业新发展、创新农业绿色发展新机制,大力促进农村“绿色”蝶变,推动全国“两山”绿色生态农业试验区建设,助力把北碚建设成为别有韵味、独具风采的田园都市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被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评为“2021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一、“三化”联动,筑牢农业绿色发展底色

农业发展模式“示范化”。依托缙云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成果,在嘉陵江以西片区,沿缙云山、中梁山环线,全力打造“缙云原乡”—“两山”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园,提档升级精品果蔬基地2000亩,发展培育“缙云民宿”10家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7个,涉及农户585户打造上山看景、下地采摘、依水休闲、入谷养生的都市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

农业产品发展“品牌化”。推出区域公用品牌“好品碚出”,构建独属北碚特色的“1+4+N”品牌架构体系即:一个区域公用品牌好品碚出为核心四大优势特色产业花卉苗木碚加美丽、精品果蔬碚感新鲜、粮茶食味碚家健康、农旅康养碚好时光”)为基础,N个特色产品品牌静观蜡梅、北碚果苗、静观小米、西大魔芋、天润豆干等为代表的品牌架构体系截至目前,北碚区申报成功中国驰名商标 2 件、无公害农产品 8 个、绿色食品 66 个、农产品地理标志 2 个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3 件。

面源污染治理“智慧化”。拟搭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管平台,利用卫星遥感、地面实测构建的“天地一体”协同监测技术,结合空间地理信息技术,将技术专家、农业专家、生态环保专家融为一体,建立全区农业面源污染台账、污染治理数据库,形成面源污染闭环防治系统,为有效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靶向治理”提供依据,为开展种植业与养殖业内循环绿色规划提供数据支撑。

二、“三聚焦”协同,永葆农业绿色发展本色

聚焦农村人居环境,使出“两大实招”。以“美化、亮化、净化”为整治原则,坚持“硬件”“软件”一起抓,使出打造江东示范片、实施专项清洁行动“两大实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走实走深,累计投入资金1.4亿元,打造以“1+2+N”(1带:碚金路生态宜居提升带;2片:东升村片区、胜天湖片区;多点:多个示范点)为重点的北碚区农村人居环境成片整治江东示范片,2022年以来,示范片累计接待游客超180万人次,营业收入突破2亿元;在全市率先出台《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谋划北碚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冬季战役暨“花园乡村”清洁行动,聚力打好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大革命”为主的持久战、以村庄清洁行动为抓手的“脏乱差”阻击战、以“三个一百”(百个行政村、百个“最美院落”、百户“清洁农户”)先进评选为杠杆的环境整治攻坚战,全区累计进行集中清理行动2000余场,清理垃圾5500余吨、沟渠1500余公里、堰塘800余处、农业废弃物500余吨,整治残垣断壁700余处。成功创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获“市政府‘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成效明显地方’督查激励”

聚焦农业水域生态,开展“三大行动”。开展“十年禁渔”、水产养殖尾水治理、畜禽粪污治理“三大行动”,修复嘉陵江生态系统有效减少尾水污染不断提升畜禽粪污治理水平,推动农业水域生态持续向好。率先在全市开展退捕工作,提前1年完成“‘5+2 ’个 100%”的退捕工作目标,投放人工鱼巢350个,人工鱼礁60个,帮助鱼类产卵近2亿尾,并首次在嘉陵江开展水生生物监测调查。治理养殖尾水面积780亩,治理尾水104万吨,超额完成市级下达的50万吨治理任务量累计完成畜禽粪污治理6100头生猪当量任务,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24%,2019年、2020 年连续两年度在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延伸绩效管理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等次。

聚焦农业土地土壤,实施“五大项目”。按照“良性循环,永续利用”的标准,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酸化土壤改良、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化肥农药减量、秸秆综合利用“五大项目”,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筑牢“耕”基,提升农作物生产能力。截至目前,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4.95万亩,实施农田宜机化改造4600亩改良酸化土壤5028亩发放重金属低积累种子9350公斤化肥使用总量、农药使用总量均实现连续5年递减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 95.10%、农作物绿色防控覆蓝率达到43.37%建立秸秆综合利用示范片3520亩、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基地2个,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49%。

三、“三强化”发力,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成色

强化成果转换。深化与西南大学等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围绕化肥农药减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资源化利用、水产养殖尾水治理、鱼菜共生、嘉陵江水资源监测等方面,探索建立切实有效并且可操作、可落地、可推广的治理模式,加大绿色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投入各类资金9399万元实施土壤改良、生态渔业提质增效、畜禽健康养殖增效等重点项目构建绿色优质、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围绕“绿色、高效、生态发布农业主推技术12项,面向全区推广。

强化人才支撑。建立“专家指导+农技人员推广+示范主体带动+农民参与“四级联动”农技推广体系,通过开展培训班、深入田间地头、“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方式进行农业技术培训、指导、服务,把节约利用农业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利用农业绿色技术作为重要内容,引导广大农民树牢农业绿色发展理念,掌握、运用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技能,现有农技人员119名,科技示范主体30户,累计开展各类培训123场次,惠及农民1万余人,培养高素质农民1881人。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优先发展绿色农业,让新型经营主体成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引领力量,累计培育家庭农场4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91家。

强化机制创新。探索农业循环发展新机制、新方式、新方法,建立秸秆收储运良性循环机制、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市场机制、市场主体参与的农膜回收管理机制等农业绿色发展机制。积极探索政府统一购买服务、企业委托承包等多种形式,推动农业废弃物第三方治理,形成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行的长效机制,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走深走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