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关于农旅融合产业发展情况的汇报
日期:2021-12-03

一、北碚区农业农村基本情况

北碚区位于重庆主城西北部,地处缙云山麓、嘉陵江畔,是重庆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是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板块,也是全市唯一的民营经济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区。区幅员面积755平方公里,8个镇,9个街道,其中涉农街镇15个,行政村104耕地面积21.92万亩(国土三调数据)全区户籍人口64.03万人,常住人83.49万人,乡村户数8.86万户,乡村常住人口11.58农村从业人员13.48万人,农业从业人员4.42万人202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81亿元,第一产业增加17.64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2.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58元城乡居民收入比1.98:1(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120元)。经过多年培育,形成了3+2的农业产业体系,即粮食、生猪(渔业)、蔬菜等三大保供产业,花木、林果等两大特色产业。2020年,全区种植粮食面积13.69万亩,产量4.44万吨;生猪存栏2.19万头,出栏2.25万头;蔬菜种植面积12.67万亩,产量19.36万吨,其中常年种植蔬菜基地面积3万亩。我区拥有“中国花木之乡”、“中国蜡梅之乡”金字招牌,并被授予“全国第一批区域性良种(柑橘)繁育基地”,全区花木种植面积近7万亩(其中蜡梅种植面积1.2万亩),年产值达7.2亿元,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30.2%;林果种植面积4.33万亩,其中柑橘良种繁育基地2000亩,年出产柑橘种苗1500万株,占全国柑橘良种苗木年供应量的10%,全国最大的柑橘良种苗木生产基地

二、北碚区农旅融合产业发展情况

北碚是重庆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区位条件优越,交通方便快捷。北碚距离重庆市中心24公里、江北国际机场15公里,绕城高速、渝武高速、渝广高速和轨道交通6号线穿境而过,尤其是“三桥一隧”(水土嘉陵江大桥、蔡家嘉陵江大桥、礼嘉嘉陵江大桥、土著中梁山隧道)通车后,大大拉近了北碚与重庆主城核心区的时间距离。北碚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卢作孚纪念馆、四世同堂纪念馆、张自忠烈士陵园、王朴烈士陵园等人文景观、抗战遗址和红色教育基地104处,拥有缙云山、北温泉、金刀峡、自然博物馆等国家4A级景区4个,是著名的巴山夜雨地和温泉故里。北碚生态环境优良,自然风光秀美,全区森林覆盖率53.16%,2020年Ⅱ级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40天,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均居中心城区第一,是都市市民朋友周末养心养肺的首选之地。

2018年以来,北碚区提出了全域旅游发展方向,围绕“生态、人文、滨江、温泉、乡村”等方面,重点打好“五张牌”,结合春季赏花踏青、夏季消夏避暑、秋季果蔬采摘、冬季泡泉养生等主题,唱好“ 四季歌”。乡村作为北碚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一环,立足全区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特征,结合全区城镇发展空间格局和交通脉络,构建“一区一带四板块”环缙云山乡村休闲度假区澄江、歇马、北温泉片区,嘉陵悠谷乡村游憩体验带碚金路、三金路片区西山创意农业板块西山环线片区东山乡村旅居板块东山环线片区都市田园休闲板块蔡家岗、施家梁、童家溪、龙凤桥片区东阳田园客厅板块东阳街道的空间格局。以生态康养、采摘体验、亲子研学、田园观光、特色产业为依托,全区重点打造并推出了5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培育了一批乡村休闲旅游精品项目。目前全区发展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个(澄江镇北泉村、柳荫镇东升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东阳街道西山坪村),市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镇村8个(静观镇、柳荫镇、金刀峡镇、澄江镇、金刀峡镇胜天湖村、龙凤桥街道龙车村、歇马 街道虎头村、歇马街道文凤村)。培育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75家,带动就业7028人。2020年,全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游客人数200万人次,营业收入2.3亿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正逐步成为乡村产业的重要部分,也是吸引当地年轻人返乡创业(就业)的金点子、好项目。     

(一)注重产业发展,打好农旅融合发展“本底”。北碚区农业产业发展坚持农旅融合的发展方向,提前做好产业及品种的规划布局,集中力量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推进实施“三个万亩”产业基地,为农旅融合发展奠定良好产业基础。目前我区规划在嘉陵江以东“嘉陵悠谷”片区,以西山环线为轴,联通天府、静观、柳荫、金刀峡域,集中连片发展万亩特色蜡梅产业带,在蜡梅观光基础上,开发蜡梅加工产品,提供花艺培训体验等,打造蜡梅全产业链;东山环线和三金路片区,在三圣、柳荫、金刀峡三个镇集中连片发展万亩优质粮油产业,通过水稻(高粱)与油菜轮作,打造万亩花海,成片稻田、红高粱基地,欣赏美丽的乡村田园风光;在嘉陵江以西“缙云原乡”及嘉陵江以东的“嘉陵悠谷”范围,发展万亩精品果蔬基地,突出产品的绿色生态,为游客提供赏花、采摘乐趣。目前西山万亩蜡梅产业带项目完成300亩蜡梅种植,已动工800亩,今年底将完成蜡梅种植2500亩;东山万亩优质粮油产业,已经开展土地宜机化整治1300亩,将播种油菜1300亩;万亩精品果蔬基地,已建成果蔬标准化基地0.4万亩,春季可以观赏桃花、李花、梨花,夏(秋)季可采摘樱桃、桃、李、梨以及葡萄、猕猴桃、冬枣等水果。

(二)彰显当地特色,打造农旅融合发展精品。根据我区农旅融合区域布局,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做文章,充分挖掘各个街镇产业基地、休闲园、文化旅游景点、特色美食、乡村院落、特色民宿等资源并进行整合串联,重点打造并推出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5条,让游客能够玩的开心、吃得放心、住得舒心。5条线路包括歇马-北温泉-澄江环缙云山生态康养旅游精品线路,施家梁-龙凤桥槽上-蔡家岗-童家溪沿嘉陵江都市休闲美食采摘体验精品线路,东阳西山坪亲子研学体验精品线路,“田园童画-粟漫东山”都市田园农耕文化体验精品线路,“温泉故里-梅香西山”沉浸式蜡梅观光体验精品线路。在线路打造上,坚持“一个定位、功能分区、整体推进”的思路。如“温泉故里-梅香西山”精品旅游线路,利用校地合作,邀请西南大学、四川美术学院专家一起研讨,确定以蜡梅观光体验为主题,并对线路上的天府、静观、柳荫、金刀峡4个镇在旅游线路上的功能做了区分,对旅游导视牌、景观节点、交通驿站的打造,沿线风貌改造、路域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进行了统一策划设计,相关元素统一,但造型用材又各有特色。“田园童-粟漫东山”旅游线路上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东升村,坚持“乡村艺术化、艺术乡村化”发展模式,通过与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进行合作,随处可见的墙绘、艺术小品,稍加改造的牛圈咖啡屋等,处处彰显了东升村的与众不同。沿嘉陵江都市休闲美食采摘体验精品线路,三溪口豆腐鱼作为北碚地标美食重装升级,是集美景、美食于一体的都市型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落户台农园的桑田小桃园项目主打台湾风情的亲子体验、学生研学,于今年国庆节前夕开园,收到市民朋友的广泛好评。

(三)推进设施建设,优化农旅融合发展环境。近年来,北碚区结合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加大对农村水、电、路、气、讯等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整治提升,改善农村停车、餐饮、住宿等条件,为农旅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自2018年以来,全区累计建成“四好农村路”873公里,村民小组通达率和通畅率分别达100%90%;实施3万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光纤网络行政村覆盖率达99.2%实现农村地区人口聚居区4G网络全覆盖。实施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工程,新(改)建变压器69台、低压线路516公里。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推进改厕11201户,完成三年总任务的109%建设农村公厕30座,卫生厕所普及率87%大力推进村容村貌整治提升完成农村危房改造(整治提升)4051户,完成100%;安装路灯或庭院灯5456盏,完成114%。打响搞好村庄清洁行动四季战役,2018年以来累计召开各级宣传动员会800余次,开展集中清理行3000余场有力推动了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在重点旅游环道,建设乡村驿站22个,可供200辆车停放。积极引进并培育民宿产业,目前全区共计发展精品民宿19家,能接待400人住宿2020年全年节假日,全区所有精品民宿入住率均达到100%,出现一房难求的接待饱和状况。像缙云小住、既白民宿等,在非节假日周末也存在一房难求的状态。

(四)塑造特色品牌,提升农旅融合发展质量借助“中国花木之乡”、“中国梅之乡”品牌,持续举办“蜡梅文化节”,研发蜡梅相关产品,推出蜡梅相关体验活动,做足蜡梅这篇文章。蜡梅是北碚农旅融合产业的名片。结合缙云山环境综合整治,在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同时,挖掘和提升缙云山脉整体生态品质和生态价值。目前北碚区获得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两项国家级荣誉称号。生态,是北碚最大特色。重庆市乡村振兴局、西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所、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政府共同组建“重庆市乡村振兴研究院”,“重庆市乡村振兴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落地北碚区荫镇东升—明通片区。该片区建成引进西南大学的最新油菜品种,重点打造万亩优质粮油产业,发展柑橘、蜡梅、特色鱼繁育基地600亩,建设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科技是我们的一大优势。“缙云民宿”也是北碚的一大品牌,目前我区制定并出台了“缙云民宿”评定管理办法,对其相关要求做了明确规定,对评定为“缙云民宿”的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的资金扶持。目前我区缙云小住、即白等民宿人气较旺。

三、存在问题及下一步计划

目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还存在建设用地指标难以落实的问题。目前《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北碚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正在同步推进规划的主要内容(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三线划定)正在修改完善中加上四山管控范围、保护林地范围、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地质灾害区域、饮用水保护区域等管制因素,造成乡村建设项目(如公共停车场、卫生厕所、接待管理用房等)用地空间受限。同时农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和规划指标倒挂大量的农村闲置房屋掌握在农户手中,也不利于乡村建设项目的落地。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项目。按照全区农业产业布局,大力推进万亩特色蜡梅、万亩优质粮油、万亩精品果蔬基地建设,做强产业支撑,为农旅融合发展抓好“农”这个先导。同时在柳荫明通、金刀峡胜天湖等村,因地制宜,发展休闲渔业,拓宽农旅融合的门类。

丰富乡村休闲旅游文化内涵。深入挖掘北碚特色农耕文化、巴渝文化、乡建文化、温泉文化、名人文化、园艺文化、工业文化,丰富全区休闲农业发展内涵,打造一批集风光优美、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示范点。支持唐门彩扎、静观花木蟠扎技艺、三圣大鼓、龙凤车灯、竹编、华佗庙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促进活态传承和特色经营相结合,开发文化创意休闲旅游产品。

打造缙云民宿聚落经济。围绕柳荫(农耕体验)、缙云山(生态+观光)、金刀峡七星洞(避暑)民宿聚落,鼓励符合条件的乡村民宿争创“缙云民宿”,延伸“缙云民宿”品牌效应。鼓励多元化运作模式,引导社会资本、专业团队、创客队伍有序进入乡村民宿经济领域,支持村集体和农户自主创业,构建以社会资本为主、村集体和农村居民为辅的经营格局。加强旅游民宿用地保障,对旅游民宿进行点状布局、点状报批、点状供应。建立乡村民宿管理统筹协调机制,鼓励建立乡村民宿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

加强乡村休闲旅游品牌创建。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做优重庆静观蜡梅文化艺术节,策划开展“春季观花、夏季避暑、秋季丰收、冬季赏梅”四季节庆活动,实现月月有活动、有声音,形成有特色、有影响的休闲农业节庆活动品牌,提高全区休闲农业发展水平。拓展旅游营销渠道,推动体育旅游业融合发展,加快东山登山步道和环山旅游公路建设,举办山地自行车、半程马拉松等竞技赛事,培育塑造乡村运动康养旅游形象。创新“旅游+科普教育”“旅游+文化娱乐”“旅游+体育赛事”“旅游+医疗康养”等发展模式,优化改善精品旅游线路,构建全域旅游网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