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
近日,东阳街道“老班长调解室”专职调解员唐才全吃完午饭就急匆匆往办公室赶。下午,他约了两位社区居民,要调解她们之间因房屋修缮产生的矛盾。
“居民们信任我们,才上门来找我们,我们得把事情解决好,才不负他们的信任。”唐才全笑着说。“老班长调解室”,居民们送来的锦旗整齐挂在一侧墙上,唐才全一边在调解记录本上做笔记,一边悉心安抚当事人情绪,耐心听当事人说明情况……
1980年,18岁的唐才全穿上军装,成为沈阳空军某部队的仪表员,并逐步成长为一名素质过硬的班长。四年的军旅生涯塑造了他严谨细致的作风,更把“责任”二字刻进了他的骨子里。1984年,唐才全退役。2008年9月,他成为东阳街道司法所一名司法协管员,开始接触基层调解工作。
东阳街道幅员面积约48平方公里,下辖7个村、7个社区,常住人口约4.5万人,人员流动较大,结构较为复杂。“唐才全扎根东阳街道多年,对街道的情况非常熟悉。”东阳街道基层治理指挥中心工作人员谭天然告诉记者。
“部队教给我的是纪律、是方法,更是对‘人’的重视。”唐才全将部队的作战智慧转化为开展调解工作的“密码”,创立了独特的“战法”:调解前“三查三访”(即调解前查矛盾根源、查关键人物、查潜在风险;访当事人、访知情人、访涉事组织单位)摸清“战情”,调解中“多兵种协同”攻坚克难,调解后“跟踪回访”巩固成果。
唐才全的工作认真负责,调解公平公正,他的工作获得了居民们的认可。由此,东阳街道以唐才全为核心,依托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培育打造“老班长调解室”,聘请唐才全为街道专职调解员,组建了包括社工、律师、平安办干部为成员的“老班长调解室”工作团队,让一桩桩“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纠纷迎刃而解。
“战友式关怀”:从沉默到倾诉,从受助到助人
张某某是1986年退伍老兵,经历多重人生波折后居无定所,只得寄居在姐姐家中,生活陷入困境。首次到“老班长调解室”求助时,其表现出明显的戒备心理和对抗情绪。
“在首次接待过程中,我们发现张某某内心深处仍保留着军人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唐才全和调解团决定采用“战友式关怀”策略,就像当年在连队里和战友谈心一样,唤起张某某的情感共鸣。
多次的倾听与陪伴,重新点燃了张某某心中的希望,也为有效沟通架设了坚实的信任桥梁。渐渐地,张某某终于从沉默不语,到主动倾诉自己的困境。
针对张某某的实际困难,调解团队启动“帮扶组合拳”:协调区相关部门申请关爱基金,解决临时生活困难;协调相关企业提供租金低廉的房屋,解决住房困难;积极对接其现工作企业说明情况,希望企业可以继续聘用他。
“基层矛盾的背后,往往隐藏着群众的实际困难。如果只解决矛盾表面问题,不关注群众的生活困境,调解效果可能治标不治本。为巩固帮扶成效,我们为张某某制定了‘跟踪培养计划’。”唐才全说,他们安排了社工定期回访,协助张某某建立生活规划,并邀请其他成功转型的退伍老兵给张某某分享经验,增强其社会融入信心。
调解工作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居民有需要,我就去。”期间,张某某因工作失误被主管批评,情绪低落想要放弃。唐才全连夜赶到他的住处,陪他在楼下坐了两个小时,聊部队的“不抛弃、不放弃”精神,鼓励他重新振作。
目前,张某某不仅工作稳定,而且闲暇之余还会主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完成了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温暖转变。
“一碗水端平”:法律与情理双轨破局
“做调解工作,首先就是要公正。无论是谁,我们都要‘一碗水端平’。”唐才全说,调解工作烦琐辛苦,常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每化解一桩纠纷,大家都觉得心里特别踏实。
调解工作,除了有温情的守护,也有硬核的博弈。今年5月,B建设工程公司就与A单位签订的维修合同履行问题,申请“老班长调解室”介入调解。双方的矛盾焦点在于B公司在中标后发现,A单位的施工管理制度与自身管理模式存在根本性冲突,导致无法按合同履约,提出终止合同并退还履约保证金。A单位则认为B公司未充分评估风险即签约,应承担违约责任。两家企业对立情绪严重、一方濒临破产。
“调解不仅要让双方在道理上认可,更要在情感上认同、在困难上得到帮扶。”唐才全告诉记者,这次,他和团队通过“法律+情理”双轨策略破局:一方面由律师厘清违约责任,另一方面从“保市场主体”角度引导A单位适度让步。
基层调解,考验的不仅是能力,更是日复一日的耐心。一桩纠纷,调解三五次是常事。三轮协调会、六次往返沟通、八份谈判记录……唐才全带领团队为双方分析合同条款,安排A单位实地调研B公司经营状况,了解其面临的实际困难,最终促成“阶梯式让步”方案,即B公司承担前期准备费用作为违约补偿,A单位退还部分履约保证金以降低其资金压力,既保住了企业生机,又维护了契约精神。
双方最终接受这一方案,签订终止合同协议,互不追究后续责任。
“田埂上的调解”:丈量出真相,修复了乡情
“今天必须说清楚,你家的荷塘凭什么占我家地?”村民姜某大声质问。
“我没侵占你家的地,不信你自己去量。”江某怒气冲冲回道。
……
江某与姜某是邻居,江某经营的荷塘与姜某的承包地相邻。因姜某认为江某逐年扩大荷塘面积,侵占自家土地,双方多次发生口角。渐渐矛盾逐步升级,甚至发生肢体冲突,经村民劝阻后仍互不妥协,村委会调解多次无果。
面对这起纠缠半年的邻里土地纠纷,唐才全没有坐在调解室里听双方争吵,而是果断把调解现场搬到田间地头。
考虑到土地纠纷需以事实为依据,唐才全和团队决定采取“边走边看边调解”的方式,邀请村社长、老党员和相邻地块农户组成“临时侦察班”,带着皮尺、承包证附图,在泥泞的田埂上一寸寸丈量,一遍遍核对。汗水浸透了衣衫,通过比对承包经营权证附图、走访知情人士,真相越来越明晰:江某荷塘边界未发生变动,所谓的侵占,是荷塘淤积造成的视觉误差。
调查结果公布后,双方对事实认定无异议,但两家人心里的疙瘩还没解开。唐才全在村委会精心组织了一场特别的调解会,邀请村书记介绍两人早年互助经历,唤起共同记忆。
村书记的讲述,让两人想起彼此互助的往事。唐才全适时引导:“远亲不如近邻,为这点误会坏了多年的情分,值吗?”气氛悄然转变,从剑拔弩张到沉默反思。
随后,团队协调多方力量,为江某提供优惠石材,义务帮助江某平整荷塘。经过整改,荷塘恢复种植条件,石梯修复完成,两家关系逐步缓和。
半个月后,江某挖藕时还主动给姜某送去最新鲜的莲藕,这对“冤家”也变回了“亲家”。
近年来,唐才全及团队累计参与辖区各类调解纠纷近百起,涵盖经济纠纷、土地争议、工伤索赔等“硬骨头”案件。他们以真情赢得当事人信任,以法理作为定分止争的准则,既实现“案结事了”,更获得群众“心服口服”,调解成功率达到99%以上,东阳街道调解工作成功率持续上升,法治根基日益巩固。
今年10月,区委主要领导调研北碚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在调研中指出要立足实际推进基层阵地建设,针对不同镇街的区位特点、人口结构和矛盾类型,实行分类施策与差异化调处,推动基层治理既规范统一又各具特色。
“借此打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的契机,我们把‘老班长调解室’的办公室设置在里面,实现了‘三个融合’。”东阳街道平安法治办公室主任赵景敏说,一是力量的融合,让“老班长”的温情调解与综治中心的各类资源相结合,打造既有力度又有温度的矛盾纠纷调处前线阵地。二是机制的融合,将“老班长”的柔性调解融入综治中心的“一站式”纠纷解决链条,实现从源头发现到多元化解的无缝衔接。三是情怀与科技的融合,既发挥“老班长”的军人情怀与群众工作优势,又依托综治中心的信息化平台,提升调解工作的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如今,“老班长调解室”这个解民忧、化心结的调解团队,不仅成为东阳街道基层治理的一张名片,更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在东阳街道的生动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