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碚区国家“两山”基地建设基本情况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简称“两山”)发展理念,我区在2019年成功创建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基础上,于去年全面开启了“两山”基地建设工作,先后印发北碚区“两山”基地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加快推动“两山”理论高水平转化,并于2021年1月获得重庆市“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近期,我区已成立由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的国家“两山”基地创建领导小组,同时多举措全方位加快推进“两山”基地建设,不断拓宽“两山”转化通道,以更高标准护好绿水青山,以更高水平做大金山银山,力争在今年顺利获得国家“两山”基地命名。
二、北碚区国家“两山”基地建设成果
一是提档升级富“两山”。在实现保护区内原住居民生态搬迁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有序发展生态产业,推进文旅融合,实现保护自然与保障民生“双赢”。同时,全速推动缙云山生态环道建设和农家乐提档升级,深度挖掘缙云山自然人文资源,加快推动生态文旅融合发展,实现缙云山片区生态价值、人文价值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二是新型农业壮“两山”。围绕都市休闲、民宿文旅、花卉苗木、生态渔业等四大特色产业,加块推进农业与教育、观光、体验、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打造更具竞争优势的“农业”新型产业。2019年,全区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人数达18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2亿元。
三是科技引领促“两山”。水土片区突出发展绿色智能产业,以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大学重庆分院为载体搭建创新平台;以国家机器人质量检测(重庆)中心、两江机器人研究院、两江新区半导体产学研基地、两江科技创新中心、云计算大数据智能超算中心等为载体搭建研发平台;以盈田工谷、大地企业公园等为载体搭建孵化平台;以中德(水土)智能制造产业园、中以(重庆两江)产业园为载体搭建载体平台,形成具有特色鲜明的“创新平台+研发平台+孵化平台+载体平台”发展模式,同时引进中科曙光、京东方、上海超硅、川崎机器人等龙头企业,以大数据智能化引领创新驱动、推动产业升级,增势赋能推动绿色发展,依靠“绿水青山”求得“金山银山”。
四是完善机制护“两山”。持续深入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工作,“两山”基地建设机制体制不断完善。严格落实环评审批、污染物排放许可等制度,在全市率先建立梁滩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并积极推进补偿协议签订。建立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机制,全面推广河长制,率先在全市试点推广三级林长制。完善生态环保执法体系,健全考核评价与责任追究、生态环保督察、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制度。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持续优化空间布局及产业结构。全面推进经济绿色转型,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等6大行动,以智能制造生产、加快推进智能技术推广应用、完善智能产业布局为重点,推动动力变革。加快推动绿色制造体系构建及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评制度及节能监察工作。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形成绿色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筑牢重庆主城中心城区重要生态屏障,彰显浑然天成自然之美和悠久厚重人文之美。
二是持续拓宽“两山”双向转化通道。立足全区“两山”建设战略定位,进一步强化生态价值和潜力挖掘,坚持以筑牢生态屏障、发展绿色产业、打造美丽乡村为建设载体,围绕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目标,坚持不懈改善生态环境养护绿水青山、推动产业生态化转型提质金山银山、推动生态产业化转换铸就金山银山、做实项目落地转化绿水青山、惠及民生幸福共享绿水青山,聚力打通并持续拓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
三是加快推进“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立足全区“两山”建设战略定位,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让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相互支撑、互相支持,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真正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力争高质量、高水平建设成为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北碚“两山”建设理念、模式、制度体系,向全市乃至全国示范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