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区“循脉问诊”建设智慧环保五体系
日期:2023-10-16

1、布设“千里眼”建设全覆盖的监测监控体系

充分运用5G、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点位优化调整,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网格化布设监测(控)设施设备633套,包括了大气、水、工况、餐饮油烟、高空瞭望、走航车等各个要素,初步实现水、气和企业污染排放等监管信息“一张图”,推动决策科学化、监管精准化。

2、打通“经脉”建设纵横交织的数据汇聚体系

一是优化一张图。基于全方位动态监测,将各监测要素信息整合到一张图上,通过跟踪考核指标、动态排名等功能,实现北碚环境质量一图感知,以“驾驶舱”的形式打通各要素的七经八络。

二是集成一平台。集成水、大气监测预警系统、污染源工况、危废“智管”等7个子系统,实现各系统一平台融合联通,由同一家公司对各个子系统功能进行升级和改造,达到数据互通的同时保证各版块之间风格统一。

3、畅通“神经”建设要素贯通的数据管控体系

从管理长远角度出发,现系统仅接入部分在线监测数据,但需手工监测的环境质量数据及土壤监测、地下水监测数据未能覆盖,逐步接入手工监测数据,推动环境要素全覆盖,全面实现环境质量可视化。同类型、各要素数据之间实现贯通,更好地支撑环境管理与决策。

4、联动“触角”建设完整闭环的推进落实体系

一是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将环境问题按照要素及来源划分为水质问题、大气问题、信访投诉、即办件等8大类,通过系统流转指派到相关部门及镇街。

二是结合192名环境义务监督员队伍,以“技防+人防”互补的模式打通基层生态环境治理“最后一公里”,推进污染防治基层治理智慧化、精细化,实现污染问题闭环推进。

5、拓展“思路”建设北碚特色数字生态应用体系

积极响应袁家军书记关于加快数字重庆建设的相关要求,探索具有北碚特色的数字生态应用体系。

谋划自然保护地监管一件事、非道路移动机械管理一件事、风险地块管控一件事、露天焚烧监管一件事、餐饮油烟治理监管一件事、环评助企一件事、危险废物全程监管一件事及碳排放管理一件事等8项数字生态应用场景。

其中非道路移动机械管理一件事已制定“三张清单”初稿并在市委改革办“一件事”清单立项备案。自然保护地监管一件事围绕缙云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监管及缙云山生态监测工作为核心开展业务梳理,目前也已完成“三张清单”初稿编制,并联合重庆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共同申报缙云山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