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任务 |
进度要求 | ||
一、深化安全责任体系,提升综合统筹能力 | |||
(一) 强化党政领导干部责任 |
1 |
制定党政领导干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职责清单和年度重点任务清单,落实半年述职报告制度。将防灾减灾救灾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内容。 |
3月底前 |
2 |
贯彻落实《北碚区加强森林火灾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重点任务清单(2024—2027年)》要求,落实各级行政首长抓森林防灭火职责。 |
3月底前 | |
落实行政管理责任,层层签订森林防灭火责任书。 |
6月底前 | ||
防火期内,每月至少专题研究1次本辖区森林防灭火工作。 |
10月底前 | ||
强化行业部门监管责任 |
3 |
厘清公路、铁路、轨道及航道库岸沿线、水库、大坝等灾害防治责任。 |
汛前 |
紧盯公路、铁路、重大水利水电、重大市政和城市交通、重大输电线路、重大水运等基础设施重点领域,建立健全日常巡护检查、临灾预警叫应、灾中排危除险、应急联动处置等重大基础设施涉灾风险防控工作机制,压实全周期管理责任。 |
全年 | ||
强化企业单位主体责任 |
4 |
强化轨道、医院、学校、工地、森林、酒店民宿、高速公路、景区景点等经营管理单位和河、库、坝、塘、堰、闸等水利设施主管单位的防灾减灾救灾职责。 |
全年 |
5 |
在林区从事各类活动的单位和个人要严格履行防灭火责任,划定责任区,确定责任人,签订责任书。 |
6月底前 | |
个人一旦发现火情,在确保自身安全情况下及时向街道报告。农事用火等野外用火行为按规定审批。 |
全年 | ||
提升综合统筹协调能力 |
6 |
优化防灾减灾救灾议事协调机构组织架构及运行机制。发挥专项指挥部职能作用。坚持“多通报、多发督促函、多暗访、多拍摄隐患场景”,用好“885”自然灾害问题清单,强化典型经验推广和反面典型案例警示教育。 |
全年 |
7 |
组织开展汛前、汛中、汛后督导检查。 |
全年 | |
8 |
防火期内,及时安排部署森林防灭火工作。 |
全年 | |
9 |
组织召开入汛动员部署会议。 |
汛前 | |
分级排查管控防汛抗旱基础设施、风险隐患,各点位至少明确1名管护(巡查)责任人,并挂牌公示防汛抗旱行政、部门、管护“三个责任人”。 |
汛前 | ||
至少有1名镇街主要领导坐镇调度、统筹指挥。 |
临灾临险 | ||
及时启动本级防汛抗旱应急响应,组建前后方指挥部、联合工作组,调度指导防汛抗旱救灾工作。 |
临灾临险 | ||
统筹防汛抗旱综合督查检查、典型案例复盘总结工作,对因灾致人伤亡的洪旱灾害事件开展调查评估。 |
汛中、汛后 | ||
配合编制重庆市防汛抗旱基层基础应急能力提升“十五五”规划,推动防汛抗旱应急管理地方标准起步。 |
年内 | ||
统筹上下游、左右岸联防联控工作,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签订合作协议,开展联合演练、处置。 |
全年 | ||
10 |
地震地灾重点工作纳入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绩效考核。 |
全年 | |
(五) 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 |
11 |
健全完善基层自然灾害防治责任清单、履职清单,加快融入三级治理中心和“141”基层智治体系。 |
全年 |
12 |
落实防汛抗旱救灾“区领导包镇街、镇街领导包村社、村社领导包组、党员干部包户”逐级包保责任体系。 |
汛前 | |
二、深化风险防范体系,提升防范化解能力 | |||
(一) 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固本强基 |
13 |
冬春(汛前)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率100%,完成“固本强基”年度6项重点任务。 |
汛前/全年 |
14 |
探索综合减灾示范指标体系建设。 |
全年 | |
15 |
建立农房安全常态化巡查机制,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抗灾改造,避免在地质条件差、泥石流易发区和山洪灾害危险区选址建房。 |
全年 | |
16 |
系统推进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国债项目,加快实施“固本强基三年行动”,积极争取中央、部委相关项目、资金支持。 |
全年 | |
17 |
年内 | ||
街道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成建制配齐以水灭火物资装备。 | |||
高火险期,前置森林防灭火物资装备到林区。 | |||
(二) 加强安全韧性城市制度体系建设 |
18 |
已建用地新增应急避难场所完成率50%。 |
全年 |
19 |
调度水利工程蓄水保供,推进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因地制宜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规模化,保障城乡生活用水。 |
年内 | |
(三) 加强事故灾害风险源头管控 |
20 |
建成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并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效衔接,强化建设项目灾害风险避让和灾害设防。 |
年内 |
21 |
制定责任清单、任务清单,落实网格化巡山护林措施,挂图作战。 |
全年 | |
高火险时段及时发布禁火令、封山令,加密设置临时检查哨卡。加大林区监测和巡查巡护频次,各级各类森林消防队伍开展带装巡护。 | |||
全面落实“135”火情早期报告处理机制。 | |||
(三) 加强事故灾害风险源头管控 |
22 |
依托全市“八张清单”工作机制,分级分行业开展防汛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健全风险防控闭环管理机制,动态更新洪涝干旱灾害风险点位清单。 |
全年 |
三、深化救援救灾体系,提升应对处置能力 | |||
(一) 抓好应急预案修编和演练 |
23 |
组织开展防汛抗旱、森林火灾、地震、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等专项应急预案修订。 |
全年 |
24 |
分级分行业开展“战汛—2025”系列演练。 |
汛前 | |
25 |
规范编制镇街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每年至少组织1次以先期处置、转移避险、自救互救为重点的应急演练。 |
汛前 | |
26 |
组织开展防减救灾业务培训。 |
全年 | |
(二) 抓好应急指挥部和队伍建设 |
27 |
建立安全应急岗、乡村振兴岗、城镇建设岗、生态环境岗、派出所联合值守、信息互通机制。 |
全年 |
28 |
严格执行扑火指挥“十个严禁”、扑火安全“十个必须”等要求。 |
全年 | |
29 |
健全完善防汛抗旱“专常群”应急队伍体系,加强军地协作、企地合作,汛前分片前置队伍力量,临灾临险时前置力量至高风险区域。 |
全年 | |
落实各级各类救援队伍以车代库、带装巡护机制,提前预置专业力量到高风险区域,灾前协助转移、急时抢险救援。 |
汛期 | ||
立足“社区自为战、镇自为战”救援机制,整合基层应急网格力量体系,在高风险村(社区)前置必要防汛抗旱物资和应急通讯装备。 |
汛期 | ||
(三) 抓好会商研判和处置应对 |
30 |
严格落实“1+7+N”会商研判机制,精准研判洪旱灾害发展趋势。 |
全年 |
严格落实灾害性天气过程“三个一”(一场过程、一文部署、一会调度)临灾应对机制,针对性部署应对。 |
临灾临险 | ||
(三) 抓好会商研判和处置应对 |
30 |
完善自然灾害分段分级分层分类预警响应规程,迭代“一行业一措施,一镇街一方案”响应指令体系。 |
全年 |
完善直达基层的临灾“叫应”机制,畅通预警信息发布和传播渠道,通过新闻媒体、应急广播、电话短信、智能外呼、锣鼓吹哨、敲门入户等方式及时将预警信息传递到户到人,针对重点人群落实“一对一”包保叫应。 |
汛期 | ||
常态化开展“五问”(风险研判情况、预案执行情况、应急准备情况、预警叫应情况、转移安置情况)抽查,督导工作闭环落实。 |
临灾临险 | ||
严格执行“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降标提级”(降低启动标准、提升指挥级别)响应机制,推动主要领导前置到指挥部坐镇指挥,统筹调度。 |
汛期 | ||
规范“七情”统计制度,闭环预警叫应反馈回路,精准掌握全局态势,强化应对决策支撑。 |
临灾临险 | ||
推广“十户联防”避险转移机制,通过“以青带老”方式结对帮扶,落实“三个必转”要求,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
全年 | ||
31 |
完善小流域山洪地灾、中小河流涨水、城市内涝等气象风险预警。 |
全年 | |
32 |
高森林火险时段,督促检查指导各地根据预警信息落实相应的防范措施。 |
全年 | |
33 |
完善提前转移避险机制,建立转移避险人员清单及避险转移明白卡,着力解决“转移谁、谁组织、何时转、转到哪、如何管”等问题。 |
汛前 | |
33 |
探索建立分级熔断机制,确保紧急情况下风险区域自行实施熔断管控。 |
临灾临险 | |
加强地下设施、桥隧边坡、临水临崖、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涉水景区等重点风险区域雨前、雨中、雨后“三查”,提前落实熔断管控措施。 |
汛期 | ||
34 |
加强地质灾害风险预警体系建设,实现24h—12h—6h—2h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实时滚动发布。 |
全年 | |
35 |
推动“141”基层智治平台预警信息流转业务运行。 |
5月底前 | |
四、深化法规制度体系,提升监管执法能力 | |||
(一) 完善法律法规标准 |
37 |
根据区级《地质灾害成功预警避险奖励办法》,加大成功预警避险转移表彰奖励力度。 |
全年 |
(二) 严格规范精准执法 |
38 |
“零容忍”打击野外违规用火行为,加大火案侦破力度,强化“以案说法”,及时曝光典型案例。 |
全年 |
39 |
依法查处自然灾害责任事件。 |
全年 | |
(一) 提升全民安全素质 |
40 |
组织区级媒体进行集中采访报道,大力宣传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感人事迹和先进典型,传播正能量。 |
全年 |
41 |
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及时回应网民和社会关切。 |
汛期 | |
42 |
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宣传“五进”(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活动,提升社会防灾避险意识和群众自救互救能力。 |
全年 | |
(二) 提升社会公众监督质效 |
43 |
将森林防火责任纳入村规民约。鼓励单位、组织和个人举报森林防火和林业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及隐患,按相关规定实施奖励。 |
全年 |
六、深化数字应急体系,提升整体智治能力 | |||
(一) 加强数字应急智能化场景建设 |
44 |
配合市森防办构建“大渝治火”数字化管理平台,推进防灭火一体化。 |
全年 |
(二) 加强应急智慧指挥体系建设 |
45 |
持续完善“数字应急·自然灾害防减救”综合应用,加强44NN预警响应、“七情”督导统计、避险转移、C4ISR智救、救灾救助等功能实战运用。 |
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