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北碚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关于区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第237号提案的复函
日期:2021-02-07

杨建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立北碚区民俗文化现代传承保护体系的建议》(第237号)已收悉。感谢您对北碚区文化旅游体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现答复如下:

北碚区文化积淀深厚,民俗文化资源丰富,一直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先后出台《北碚区关于建设文化高地的实施意见》《北碚区文化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等政策文件,对“构建非遗活态传承体系”提出明确要求,围绕您提出的建立民俗文化现代传承保护体系的有关建议,我区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完善民俗文化数据库建设。《规划》中进一步明确要“建立非遗数据库”;近年来,北碚区积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升级培育,编印了《北碚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2019年,按照文化和旅游部有关要求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数据统计,及时更新完善北碚区非遗数据库,截至目前,共审定评选五批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9项、区级传承人198人,入选重庆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3项、市级传承人11人,有传习所1042个、非遗工作站5043个、市级非遗传承教育基地3个、市级非遗生产性示范基地3个;依托文化和旅游部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广项目,自主研发了北碚区街镇基层文化管理系统,将“非遗保护”内容纳入系统平台填报范围实时掌握。

二是巩固民俗文化阵地建设。2008年,北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区文化馆正式挂牌成立;2009年,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厅落成并免费向群众开放,成为全市首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厅;2013年,依托全国首个数字文化馆体验厅建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厅进行提档升级,优化北泉面、北泉板凳龙、北碚剪纸演示区,新增虚拟翻书互动体验、360全息立体投影等数字功能,生动展示了北碚非遗文化。

三是丰富民俗文化展示活动。连续30余年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民间艺术迎春汇演”。2019年,举办“‘礼貌’‘礼节’‘礼信’非遗新春体验”“我们的中国梦·迎新春送祝福”“曲艺名家闹元宵”“辉煌70年 欢歌庆丰收——我们的节日·中秋”和第七届全国部分省市文化馆“百馆联动”系列文旅嘉年华活动“看山看水看文旅”摄影联展等非遗演出、展览活动30余场次;开展戏曲进校园20场;持续开展非遗项目进校园、川剧座唱等培训活动,大力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

四是推进民俗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持续打造“一镇一品”;已举办中国花木之乡·静观蜡梅文化艺术节17届、金刀峡·偏岩古镇消夏文化艺术节10届。2019年,举办“缙云山森林马拉松”,在沿线设置三圣大鼓、澄江板凳龙、复兴贺家拳非遗项目表演,成为赛事中靓丽的风景线;启动“又见柳荫·奇彩东升”北碚柳荫全域旅游季,精彩展示了北碚非物质文化民间特色歌舞;在偏岩古镇举办了民俗文化节、“我们的节日”等非遗展示活动;全年送传统川剧、民乐等专场演出进偏岩古镇、北碚温泉谷、万达广场等景区80余场,不断促进了文旅深度融合。

五是加大民俗文化旅游宣传力度。发挥融媒体平台优势,利用北碚报、北碚电视台、北碚新闻网、“缙享北碚客户端”及“北碚发布”“碚壳”“休闲北碚”微信公众号等广泛宣传推广北碚文旅资源。2019年,精心策划“双晒”大型文旅推介活动、“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重庆行”北碚站活动、“寻找北碚历史文化之美”抖音挑战赛等新媒体宣传活动,有力提升了北泉板凳龙、北碚剪纸等北碚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下一步,我区将进一步夯实非遗活态传承体系,继续挖掘、整理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完善非遗数据库,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升级培育,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新媒体,创新做好传承和保护工作,推动非遗保护与国民素养教育、特色文化旅游及群众就业增收结合起来,使文化传承融入社会生活。

此复函已经寇韦弦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及时反馈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我们的工作。

重庆市北碚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20204月10日

联系电话:63225850

联系人:邓静薇

邮政编码:40070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