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北碚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关于区政协十五届五次会议第224号提案的复函
日期:2021-07-07

李雪刚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发展乡村产业要注重发挥政府、市场、业主作用的建议》(第224号)已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其中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重点。围绕乡村产业发展,北碚区充分发挥政府、农民以及市场等各方面作用,用好政府的有形之手、农民的自立之手、市场的无形之手,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农业农村产业结构,完善农业农村产业体系,切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一、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北碚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的要求,围绕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培育了蔬菜、林果、花木等三个主导特色产业,鼓励和引导业主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功能,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推动农业同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2020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23.81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18.28亿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收入达2.3亿元。培育市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镇9个,其中国家级3个。发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2家,中国最美休闲乡村2个(柳荫镇东升村、澄江镇北泉村)。我区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全国第一批区域性柑橘良种繁育基地”(全国仅2个),静观镇被评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并拥有“中国花木之乡”、“中国蜡梅之乡”称号。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明确新定位新目标。突出规划先行,坚持以规划引领资源整合、以优化空间布局、统筹协调发展,结合我区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制定了《北碚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实施方案(2019-2022年)》、《北碚区花木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明确在完成粮食、生猪、蔬菜等保供产业目标任务基础上,重点发展花木、林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并鼓励发展以农业为依托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挖掘乡村的功能价值,推动农业产业由增产向提质转变。

二是坚持政策扶持,引导新资本新投入。坚持“政府主导、财政引导、社会参与、多方融资”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不断加大资金筹措力度,最大限度满足乡村产业发展资金需求。近三年共投入财政资金8683万元(其中扶贫资金2674万元),新建(改造提升)产业基地2.4万亩。通过设立农业担保贷款基金、发布政府融资债券资金等方式,积极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格局。目前我区有126家企业通过农业担保贷款近8000万元,通过招商引资精准对接,2020年签约落地项目16个,投资金额达25亿元,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动能。

三是坚持人才抓手,壮大新主体新产业。结合我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定位,抓好人才这个关键,围绕花木、林果等主导产业,鼓励发展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我区围绕种养殖技术、扶持政策、土地政策、电商销售、农产品加工以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每年开展农业技能人才培训10场以上,参训人员达1000人次以上。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7家(其中市级12家,区级35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616家,纳入家庭农场名录管理的种养大户、专业大户51家。2020年全区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35亿元,同比增长10.4%。我区花木产业、柑橘种苗产业在全市领先、全国知名,目前我区正在申报创建以花木为主导产业的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四是坚持“互联网+”发展,激发新活力新优势。坚持市场主导地位,深入推进“互联网+”,积极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以及农产品电商销售。制定并下发了《北碚区数字乡村发展行动工作方案》(2020-2025年),为未来五年全区数字乡村发展谋篇布局。实施农村信息进村入户项目,在104个行政村建设益农信息社117个,可提供政策咨询、技术培训、电商交易以及生活服务,让农户足不出村即可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捷。积极探索直播带货销售模式,通过区长直播带货、平台多样直播带货等形式,进一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助力农户增收。2020年全区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5560万元,同比去年增长34.07%。

五是强化利益联结,坚持共发展共富裕。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完成102个行政村、1392个村民小组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任务,落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集体资产的占有权、收益权。在此基础上,深化农村“三变”改革试点,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依法依规流转农村闲置土地、农房、学校,以“村集体+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的方式合股联营,在6个试点村整合财政资金733万元,撬动工商资本、群众资本1661万元,共计入股耕地1420亩,18723名农民变股东,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增加了农民财政性收入。在41个村,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650万元,通过购置清扫设备租赁、联合种植大户建园、发展物业经济等方式实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为村集体增收181万元。

二、下一步发展思路

(一)突出优势,抓好特色产业发展。一是持续做强花木产业。依托静观“中国花木之乡”、“中国蜡梅之乡”的品牌金字招牌,针对当前花木产业结构单一、品种老化等问题,推动花木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创建北碚花木产业培育中心,依托中心开展花木市场调研,研发和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指导业主开展花木标准化生产,全面发展鲜切花、盆花、盆景、药食用花木及绿化苗木(草坪)等5大品类,改变当前以绿化苗木(草坪)一家独大的局面,满足市场对花木产品的多元化需求。二是加强与西南大学柑橘研究所的合作,持续推进国家区域性柑橘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做强“北碚无病毒柑橘种苗”品牌。

(二)优化布局,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一是根据北碚自然资源、区位交通优势,重点在缙云山环线、江东片区东山、西山三条环线区域的民宿聚集区,发展当地特色农业产业,拓展农业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功能;在碚金路、三金路沿线特色农业产业带,拓展农业文化教育、亲子体验等功能,推动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努力把北碚打造成为“乡村田园秀丽、民俗风情多姿、生态五彩斑斓、功能现代时尚”的都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目的地。二是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支持天润食品、佳仙食品、西农茶叶、北泉面等食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与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等科研单位的合作,加大对新产品的研发投入,拓展产品体系,提升市场占有率。鼓励企业探索开发以蜡梅、桂花、红豆杉等为原料的花卉食品、药品等,实现从原料种植向产品精深加工转型,打造具有北碚特色的药食用产品。

(三)加大投入,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在江东片区碚金路沿线和三金路沿线,计划用3年时间新建蔬菜、林果等标准化基地1万亩、改建0.5万亩,引导农业产业集聚发展。预计投入财政资金1亿元,对业主实施宜机化整治、节水灌溉设施、蔬菜大棚等进行补助,改善我区农业生产条件。在海拔超过700米的山地适度种植猕猴桃、核桃,在低山坡地发展柑橘、南方早熟梨等品种,浅丘地种植桃、李、枇杷等,平坝地区发展优质草莓、葡萄等品种。在低山坡地发展大春蔬菜延后、秋冬菜提前栽培,在城郊发展速生叶菜、精细瓜果蔬菜,在黑水滩河流域重点发展现代设施蔬菜,抓好食用菌工厂化集中区建设。

(四)提升品牌,增强北碚农业影响力。结合北碚建设“休闲度假目的地”目标,大力培育“缙云民宿”等乡村旅游品牌。建立“立足主城、面向周边”的乡村旅游宣传营销推广体系,通过市场调研和大数据分析,用好新媒体、新技术和新手段,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推广和产品营销,不断提升北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支持各镇村、休闲农业园创建中国休闲美丽乡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国家A级景区,提升我区乡村旅游专业化、标准化发展水平,打造精品项目和地标产品。充分挖掘北碚当地农耕民俗文化,精心策划并打造乡村特色旅游节庆品牌,支持相关街镇、业主围绕春季踏青赏花、夏季消夏避暑、秋季果蔬采摘、冬季踏雪寻梅等主题,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蜡梅文化艺术节、三生三世桃花节等节庆活动,持续打造北碚乡村旅游的热点、头条。支持并鼓励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培育“好品碚出”北碚区域公用农产品品牌,积极申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和重庆市名牌农产品,支持并推荐符合条件的农产品争取重庆市区域公用农产品品牌“巴味渝珍”的授权,提升北碚农产品的质量,增强品牌效应。

(五)强化科技,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加强与西南大学合作,引进适宜北碚发展的农业先进技术和品种。支持建设优质特色良种扩繁基地,推动花卉苗木、水果蔬菜等优势产业品种的更新换代,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推广主导产业种植采摘、病虫害防治、节水灌溉等绿色化、生态化技术,提升主导产业生产力和产出效益。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快物联网技术、农业机器人等人工智能装备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和服务在线化。依托西南大学专家人才优势,构架“农技专家团+农技指导员+科技示范户”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衔接,加强对全区优势农产品的产业培训和技术指导。

此复函已经杨华书记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及时反馈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我们的工作。



重庆市北碚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1年6月28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