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北碚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关于区政协十六届二次会议第2号提案的复函
日期:2023-06-16

民革界别:

您提出的《关于大力推进我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建议》(第2号)收悉。经我委办理,现答复如下: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坚定不移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通过多年的建设,自2008年至今我区已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4.95万亩,预计到2024年可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7万亩。结合我区实际,就大力推进我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主要做好下几点工作。

一、转变高标准农田建设思想

坚决落实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良好的建设要求,面积上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尽量改大。要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必须解决耕地零星分散的问题,使耕地单块面积大于1亩以上,满足轮距在2m左右中型农机出入要求。同时需要当地村组明确产业发展方向,积极引进产业经营主体,因地制宜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稻油菜轮作、粮油轮作等土地高效利用模式,使得高标准农田亩均产值大于3000元,确保高标准投入、高效益产出。

、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

以前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亩均投资1500元,只能简单补充一些农业生产道路和灌溉设施,达不到宜机宜耕、能排能灌、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要求。因此2022年市政府第18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重庆市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项目实施方案》,将亩均投资调整为4240元,通过改大改变原有耕地破碎化结构,满足中大型农机耕作和当地社会化农机服务要求,通过改土提高田块整治后的耕地质量;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项目区的灌溉水源和灌排体系,补充田间灌溉管道,整修泵站和现有排水沟,在现有的田间道路体系上整修和完善机械耕作道路。确保项目建成后旱地灌溉率达到90%、水田灌溉率达到100%、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以上、耕地质量等级达到4.5等以上、农田宜机化率达到100%。《重庆市北碚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明确到2027年全区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万亩,项目建成后,可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种养殖规模,利用粮油轮作、种养循环、水旱轮作的方式,保障亩产量达到1000斤以上,亩均产值达到3000元以上(目前我区亩均产值为1042元)。

三、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模式

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为统领,通过农户土地入股、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收储或经营,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全程托管的方式,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带动下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入股农户、国有公司和社会资本的多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农户将土地入股至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收储村内土地资源,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程,实现小田大田。利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将收储的高标准农田等流转交易信息发布到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吸引国有公司、社会资本经营土地,明确利益联结机制,加大农村闲置资源利用,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四、着力提升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一是提高高标准农田灌排设施建设加强耕地抗旱、防涝能力,保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二是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提高土壤有机质,探索有机肥+秸秆+水肥一体化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从土壤改良、管灌、喷灌等方面,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选择适应性强的作物品种和种植模式,提高抗旱、抗病、抗寒能力,保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根据不同作物和土壤的需求,选择适量、适时、适种类的肥料施用,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和发育。四是采用合理的种植模式,如轮作、混作等,提高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

五、树立品牌形象,释放品牌效益

通过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依托西南大学科研优势,加强校地合作,培育我区特色农产品,强化品牌产业基础,提升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加大“深两优5814”“宜香优2115”“渝香203”优质水稻,高油酸油菜“康油2号”和优质高粱等绿色食品粮油产业集群建设;扩大水稻、高油酸油菜、优质高粱、名优鱼等产业规模,强化品牌产业基础,为北碚区农业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农用地的经济效益必将明显地提高。

此复函已经张建军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及时反馈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我们的工作。


重庆市北碚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365


     (联系人:黄彦铭,联系电话:68863507)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