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北碚区工委: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北碚区养殖池塘管理与保护的建议的提案》(第090号)收悉。经与区生态环境局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区池塘养殖持续、健康发展,为市民提供了大量水产品和优质蛋白,为我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但同时也存在池塘养殖管理和保护力度不够、养殖活动不规范、养殖池塘生态功能退化,养殖尾水排放不达标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近年来,我委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取得一定成效,主要采取了以下工作措施。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开展水产养殖技术培训
近3年来,我委分别开展“生态养鱼技术培训班”1期,“北碚区池塘尾水治理培训班”3期,“经济鱼类细菌性防治培训班”1期,“水产养殖技术与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培训班”1期,培训镇街渔技员及养殖大户250余人,这些培训班主要宣传渔业方面的法律法规,推广先进适用的水产养殖技术。
(二)开展池塘养殖生产规范化管理
1.强化宣传引导,提高从业者科学养殖意识
深入水产养殖场对水产养殖用投入品使用进行宣传,提高养殖业主的质量安全意识。2023年共向水产养殖场免费发放《北碚区绿色健康养殖实用技术手册》60余册,养殖生产记录本300余本,张贴《无公害食品-禁用鱼药名录》《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2022年1号》《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2022年2号》等宣传资料150余份。
2.强化监督管理,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查
严格落实《北碚区水产养殖用投入品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任务,开展投入品使用专项检查行动,督促养殖主体主动使用饲料、鱼药等合法水产养殖用投入品,不得购买和使用假冒伪劣和禁用药品及其他化合物、停用兽药、人用药、原料药、农药和未赋二维码的渔药,严格执行休药期,建立养殖生产记录,全年共组织检查24次,检查水产养殖场50家次,整改隐患2个。
3.加大抽监力度,及时发现安全风险隐患
加大水产养殖用投入品抽检力度,开展使用环节水产养殖用投入品质量风险监测,全年共开展水产品(水产苗种)药残检测3批次,抽查水产养殖场21家,抽检52个水产品样品,均未检测出违禁药物。
(三)池塘养殖尾水综合治理工作顺利推进
开展水产养殖水面普查,排查池塘尾水直排情况,建立全区水产养殖台账,制定“一场一策”尾水整治方案,对标对表推进全区养殖尾水治理工作,我区委托西南大学和图强公司对全区20家30亩以上水产养殖场设计了尾水治理方案,推广了鱼菜(水生植物)共生、多级沉淀池、生态沟渠等3项尾水治理技术,2022年底前我区共计治理养殖尾水面积780亩,完成养殖尾水治理104万吨,全面完成市级下达的50万吨水产养殖尾水治理任务,水产养殖尾水治理问题整改销号通过市级核查验收。整治过程中,还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池塘及尾水水质100余样次。
此外,区生态环境局局高度重视水产养殖污染问题,按照“双随机、一公开”要求,加强对规模化水产养殖事中事后执法检查,重点落实水产养殖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及管控措施。
二、下一步补强措施
针对我区池塘养殖管理和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你们提出的改进建议,我委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补强。
(一)继续加强宣传培训,增强养殖者的法治意识,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和生产技能
通过举办专题池塘规范化管理和养殖技术培训班,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镇街“赶场天”等各种途径大力宣传池塘生态养殖技术、池塘“一改五化”养殖技术、池塘鱼菜共生技术、池塘尾水综合治理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以及国家在池塘规范化管理与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特别是由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及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2023年12月13日联合发布,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的重庆市地方标准—“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DB50/ 1544—2023),切实提高从业者养殖技术水平、生产技能以及管理能力。
(二)帮助养殖户建立、完善养殖生产记录,建立可追溯制度
通过各镇街渔业管理部门、各镇街畜牧水产站向全区10亩以上的池塘业主全覆盖发放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统一印发的包含有生产记录、用药记录、销售记录等“三项记录制度”的“养殖生产记录”,并指导、督促做好记录工作。
(三)不定期对池塘使用饲料、药品等投入品情况进行检查
加强对水产投入品使用情况进行执法检查,督促他们不购买、不使用禁用的和假冒伪劣、有质量问题的饲料、鱼药等投入品,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一旦发现违法违规行为,立即依法查处,决不姑息,达到处罚一个,教育震慑一片的效果。
(四)及时检测水质
建立水质监测体系,在养殖规模较大、池塘集中的区域,设置水质监测站点,指导养殖业主利用快速检测设备定期对水质进行检测,包括pH值、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关键指标,实时监控水质变化,科学调节水质。积极争取项目,引入智能水质监测设备,建设智能水质监测试验示范基地,鼓励养殖户采用智能水质监测设备,通过数据传输系统,将监测数据及时上传至管理平台,为养殖户和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五)积极推进养殖尾水治理工作
熟化集成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模式,因地制宜开展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大力推广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生态沟渠、池塘鱼菜(水生植物)共生、多级沉淀池和资源化利用等尾水处理技术,做好全区20个30亩以上的养殖场养殖尾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及维护保养工作,同时,举一反三,将这些技术向全区10亩以上的池塘进行延伸、推广,确保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对养殖尾水排放不达标的池塘,将联合区生态环境局依据《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予以严厉处罚。
(六)定期清淤
池塘定期清淤可增加池塘容量和改善水质,是我市池塘“一改五化”生态养殖技术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淤泥也是农作物的优良有机肥。为此,我委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争取项目和经费,对全区养殖年限较长、淤泥沉积较深的池塘进行清淤改造,通过建立淤泥堆肥场,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业主将清出的淤泥制成有机肥料等措施妥善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淤泥。
此复函已经张建军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如有意见,请及时反馈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我们的工作。
重庆市北碚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4年6月4日
(联系人:王笛,联系电话:68210814,13883576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