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北碚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关于区政协十六届四次会议第019号提案的函
日期:2025-05-23

李绚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以城乡文化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建议》(第019号)收悉。经与区文化旅游委、农发公司、文旅公司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北碚区深挖百年乡建文化、生态文化、抗战文化等底蕴,通过文化传承、产业升级、活动引流、业态提升等一系列措施,有力推动城乡文化融合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丰富文化供给,激发参与活力

积极承办“舞动缙云山”全国群众舞蹈邀请展演、全国“文艺赋美乡村”交流活动暨大地流彩乡情艺术团走进重庆北碚素心村等市级及以上重大文化活动20余场,举办“缙云文化大讲堂”“行走中的美术馆”等文化活动244场,举办各类公益演出、文化讲座、志愿服务等活动405场,2024年度累计普惠线上线下群众450万余人次。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完善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新建儒风文化分馆等社会分馆4个。对17个街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评估定级,确定特级1个、一级4个、二级9个、三级3个。静观中华村乡村书房荣获全国“优秀公共文化空间案例奖”。蔡家岗街道成功创建重庆市第一批公共文化服务示范乡镇(街道)。

(二)植入文化基因,产业提档升级

一是擦亮“中国花木之乡”“中国蜡梅之乡”招牌,深挖蜡梅文化内涵,艺术化升级传统产业链。升级建设蜡梅博览园、蟠扎精品园,开发“缙”字号蜡梅文创产品,年订单量增长300%,带动花木年产值达近10亿元。二是文化艺术助力生态优势转化为绿色高质量发展优势,通过“生态修复+资源盘活”,改造缙云山精品民宿80余家,形成缙云山乡村生态民宿集群;探索“废弃矿坑+闲置宅基地”模式,借力独特文化符号打造特色民宿地标,既白民宿获评为国家甲级民宿。三是新潮化改造出圈农产品,将“土味农产品”加工为特色伴手礼,提升“好品碚出”产品颜值。缙云甜茶、佳仙调味品等农产品入选市级“四季有礼”,“菩璞香水”成功入选“渝伴礼”,成为代表重庆文旅特色的产品之一。

(三)融合文化元素,乡村面貌焕新

一是打造爆款农业景观。将观赏价值融入项目建设,茅庵村彩林、东升村稻田、是平村油菜花田等成为热门打卡地。推出市级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5条,“奇彩乡村‘碚’加美丽”线路入选农业农村部2024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旅游行(春季)精品线路。二是构建农耕文化体验新平台。通过“基地建设+品牌塑造”,发展农业研学基地8个,培育东升村“旭日映渠”“全城儿童放养村”等特色研学IP,累计承接市级以上现场教学80余场,服务研学团队500余个,实现村集体创收超100万元。三是文化赋能院落治理。坚持“艺术转化+数字赋能”双轨并行,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升乡村风貌,创建和美院落100个。推广应用“小院家”小程序,开展文化院落微治理行动,打造“岩脚湾小院”等特色院落22个。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促进资源共享,推动城乡文化生活进一步繁荣

一是均衡布局文化设施。根据《北碚区2025年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实施方案》,实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培育计划,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均衡布局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设施,将城市书房、文图博美分馆、非遗工坊等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嵌入生活场景,营造“嵌入式”“融合式”“场景式”文化创意空间。同时,推动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农家书屋、科技场馆、市民学校、妇女儿童之家等公共服务阵地,建立空间共建共享运行机制,打破资源壁垒,推动文化设施跨部门整合利用。二是密集城乡文化服务。充分发挥公共文化场馆培训教育功能,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市民提供免费展览、演出、阅读、书法、讲解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持续开展送演出进基层、行走中的美术馆、流动文化服务进村等常态化文化惠民活动。按照“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要求,按照常住人口数量,常态化开展丰富多样、群众喜爱的各类文化活动,如群文演出、文化讲座、艺术培训、非遗体验、阅读推广、惠民电影等,让乡村居民享受到便捷化高质量的文化服务。

(二)加强保护传承,推动城乡优质文化进一步发扬

一是强化历史文化及空间保护利用。加强乡村文化遗产挖掘研究,着力挖掘乡村文化遗产蕴含的传统美德、乡规民约等优秀传统文化。支持静观蟠扎、东升水渠等北碚特色农耕文化的培育打造。持续开展文化资源普查摸底、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打造、提升戏楼戏台、非遗工坊、名人故居、遗迹遗址等。二是深化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广泛开展非遗普及教育和社会宣传活动,支持乡村地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舞蹈、传统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加强北碚剪纸、北碚五谷粮食画、北碚玻璃器皿成型刻画工艺、北碚布艺、北碚复兴线描画等地方传统文化技艺的保护传承,持续挖掘评选区级非遗项目。三是持续壮大乡村文化人才队伍。积极吸纳退休教师、机构演员、院团文艺工作者等文化能人,组建培育北碚区本土艺术创作人才库;发挥区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专业干部“指导员”优势,深入镇街、村社群文队伍,为团队提升专业技能提供体系化培训服务。推动建立群众文艺团队和文化志愿者队伍,并经常性开展活动,组织区级各文艺家协会联系基层,探索与示范镇、村“结对子”,促进乡村文化建设。

(三)强化文艺赋能,推动城乡文旅产业进一步融合

一是促进乡村休闲旅游体验升级。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着力打造蜡梅、魔芋、粮油、葛根、黄精等全产业链,按照景观化标准布局产业。整合缙云山-北温泉、静观花木-柳荫水渠-金刀峡偏岩古镇、“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旧址群”等旅游文化资源进一步优化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加大宣传推介。以巴渝和美乡村建设和文艺赋美乡村建设为抓手,以精品民宿、研学基地、共享农场等业态为重点,同步建设农村道路交通体系,完善游客集散中心、农房院落等设施,推进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提质增效。二是促进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充分挖掘特色产业内涵,整合手工艺体验、文创产品研发、电商直播等一系列文化艺术方式,完善产、学、研、销一体的产业链条。建好东升智慧农业产业中心暨百年乡建文化馆、柳荫艺库提升、静观蜡梅文化中心等项目,并联合高校策划艺术沙龙、森林写生、田间音乐会等文化活动,吸引游客参与。布局百亩花田、农耕小院、文创市集等多个文化艺术点位,探索打造“村咖”“花宴”“茶坊”等“农”字号消费空间,实现产业艺术化。三是促进乡村文化艺术深度交流共建。探索实行“文化艺术专员”“艺术乡建特派员”等创新制度,协助支持高校与镇街合作开展文化项目,促进艺术工作者与政府、村民、社会组织协同共创,调动村民参与业态开发与村庄建设的积极性,同步提升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探索打造“和睦”“法治”“艺术”等主题文化院落,利用“小院家”等线上平台,传播文明理念,促进乡村和谐。持续组织开展好“村歌”“村跑”“村BA”等活动,让更多村民参与其中,丰富村民精神生活,提升乡村的文化氛围和村民的文化素养。

此复函已经张建军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及时反馈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我们的工作。

                          重庆市北碚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5年5月22日


(联系人:杨海,联系电话:13594684935)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