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重庆市北碚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工作方案的通知》(北碚府办发〔2019〕47号),为方便社会公众全面了解有关政策,现作如下解读。
一、出台背景
截至2019年末,全区已建成街道养老服务中心3个,社区养老服务站41个,农村养老服务站(幸福院)、互助点56个。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居家社区机构相适宜,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补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短板,全面提升我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让老年人健健康康有尊严、舒舒服服有品质。北碚区根据《重庆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实施方案》(渝府办发〔2019〕110号)要求,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工作
二、政策的主要内容及核心举措
按照“一街(镇)一中心,一社(村)一站(点)”建设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实现全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为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托养护理、医疗康复、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服务供给,做到在熟悉环境中生活、在亲情陪伴下养老。
(一)工作目标。按城市和农村分两个时间段:一是到2020年,全区9个街道、81个社区基本实现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我区现有街道养老服务中心1个,还需建设8个;现有社区养老服务站41个,还需建设38个。二是到2022年,全区8个镇、107个行政村基本实现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我区现尚无镇养老服务中心,还需建设8个;现有村级互助养老点56个,还需建设51个。到2022年,全区所有街(镇)、社区、行政村基本实现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城市、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社会化运营率分别达到90%、60%以上,城乡养老设施具备医养服务能力的比例达到100%。
(二)主要任务。一是落实规划布局。按照养老用地标准和“一街(镇)一中心,一社(村)一站(点)”全覆盖要求,规划选址建设街(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二是规范设施建设。明确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建筑面积原则上不低于1500平方米,设置七大养老服务功能区域、20张以上养老服务床位;社区养老服务站建筑面积原则上不低于300平方米,老年人口较少的社区不低于200平方米,设置助餐、康复、阅览、娱乐等功能区域,有条件的要设置日间照料床位;镇养老服务中心原则上要与农村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机构一体建设,建筑面积原则上不低于800平方米,应设置托养护理、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体活动等功能区域,有条件的应设置20张以上护理型床位,为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村级互助养老点可依托村级公共服务设施设置单独功能用房,也可依据服务对象需求选择邻近合适的农户设点。三是增强运营能力。明确养老服务设施“中心带站”、“中心带点”运营模式,支持街(镇)、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社会化运营。四是提高服务质量。制定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管理服务办法,规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和养老业态,开发上线智慧养老大数据云平台。五是促进医养结合。明确街(镇)养老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医疗设施一体或邻近规划设置,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举办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服务中心设置诊所、护理院等医疗设施。六是培育服务队伍。明确将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纳入人才发展规划和职业教育体系,探索建立岗位津贴和社保补贴制度,制定护理员等级评定办法,提出不同层次人才培训引进目标。
(三)保障措施。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区成立领导小组、建立督查通报制度,坚持“每月一督办、每季一通报”。二是落实资金保障。将福彩公益金区级留存部分80%以上用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运营补贴和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基本公共养老服务等,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市级将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予以支持,市级对每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补助200万元,对每个社区养老服务站补助20万元,对每个镇的养老服务中心及辖区内村级互助养老点补助100万元。三是创新扶持政策。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营补助、税费减免、创业补贴、融资支持以及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综合责任保险、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等制度。
(二)核心举措
一是2020年实现城市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全覆盖。二是2022年实现全区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全覆盖。
三、关键词、专业名词解释
(一)“一街道一中心、一社区一站点”:即每个街道建一个养老服务中心、每个社区建一个社区养老服务站。
(二)“社会化运营率”:指已建成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交由社会力量运营的数量占总设施数的比率。
(三)“中心带站”、“中心带点”:指街道或镇养老服务中心依托养老服务站、养老互助点提供延伸服务,并指导带动养老服务站、养老互助点运营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