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歇马街道红岩社区,有这样一个人,他不是专业的法官,却能凭借对法律的熟悉和热心肠,化解邻里间的矛盾纠纷;他不是专职的普法员,却能把生硬的法律条文变成通俗易懂的家常话,送到群众身边。他,就是咱们身边的“法律明白人”明旭。明旭以人民调解员、普法宣传员等多元角色参与基层治理实践,是基层治理 “神经末梢”的法治力量代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在人民调解和普法宣传工作中留下的暖心足迹。
巧解邻里纠纷,甘当贴心“和事佬”。“真是太感谢了,要不是你,我这心里的疙瘩不知道啥时候才能解开。”陈某紧紧握着明旭的手,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陈某家的屋顶近期出现了损坏,仔细一查,竟是隔壁修理厂毛某家屋顶的水滴所致。这事儿让两家闹得很不愉快,陈某觉得自己的损失得由毛某承担,毛某却觉得这只是个意外,不愿意赔偿。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火药味渐浓之际,社区“法律明白人”明旭主动介入调解。他没有急着当“判官”,而是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举着测量尺仔细勘查屋顶破损程度,用专业仪器检测渗水源头,将现场情况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来。随后,他采取“背对背”调解法,分别与毛某、陈某促膝长谈,用拉家常的方式打开双方心结,认真倾听每一句抱怨、每一个诉求,让剑拔弩张的气氛逐渐缓和下来。
在调解过程中,明旭结合民法典中关于相邻关系的规定,耐心向毛某解释:“作为相邻方,按照法律规定,应当为对方提供必要的便利。要是因为自己的原因给对方造成损失,那是要承担赔偿责任的。”随后,又语重心长地劝说陈某:“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还是以和为贵,咱们尽量坐下来好好协商,把问题解决了。”经过多次调解,双方终于达成了一致意见:毛某当场赔付陈某2000元补偿金,在不影响毛某正常生产生活的前提下,雨棚修缮工程由陈某自主负责。一场剑拔弩张的邻里纠纷,就这样在“法律明白人”的努力下圆满化解。
深耕普法宣传,乐做移动“法律站”。“大家注意了,最近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诈骗手段,比如冒充客服退款、虚假投资等等,一定要提高警惕……”在社区的广场上,明旭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居民们讲解反诈知识。
他们结合真实的诈骗案例,详细介绍了常见的诈骗手段和防范技巧,告诉大家凡是涉及转账汇款、索要银行卡密码和验证码的,一定要多加核实,不要轻易相信。同时,他们还手把手地教老年人如何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提高防范诈骗的能力。通过一次次的反诈宣传,居民们的防骗意识明显增强,不少居民都说:“有了法律明白人的提醒,我们的钱包更安全了。”
这些身边的“法律明白人”,用他们的专业和热心,在人民调解和普法宣传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他们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基层法治建设的道路,让矛盾在调解中化解,让法律在宣传中深入人心,进一步织密基层治理法治网,激活社区治理新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