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政策文件 / 其他文件
  • 文章标题
  • 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碚江东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园“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 索引号
  • 115001090092980506/2021-00180
  • 发文字号
  • 北碚府发〔2021〕92号
  • 发布机构
  • 北碚区政府办
  • 主题分类
  • 建设规划;农业、畜牧业、渔业
  • 体裁分类
  • 其他公文;规划
  • 成文日期
  • 2021-12-24
  • 发布日期
  • 2021-12-24
  • 有效性
  • 有效

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北碚江东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园

“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北碚府发〔2021〕92号


有关镇人民政府,区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在碚市属部门,有关单位:

现将《北碚江东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园“十四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政府

2021年12月24日


(此件公开发布)


北碚江东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园“十四五”发展规划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北碚区抢抓“一带一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和重庆市主城都市区高质量发展、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等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北碚江东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园(以下简称“园区”)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开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园城带动”战略的关键时期。为系统谋划园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推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重庆市北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十四五”北碚江东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园发展规划》。本规划是指导江东片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和行动纲领。


第一章 规划总则

一、规划背景

“十四五”时期北碚江东片区发展环境和条件发生新的深刻变化,要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将江东片区置于国际大环境、全国大视野中来思考,放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和主城都市区强核提能级的大格局中来谋划;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园城带动”战略,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遵循发展规律,发扬奋斗精神,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找准前行方向,把握发展主动权。

北碚江东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园作为要素集聚、产城融合的主要阵地,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平台,应切实发挥园城改革排头兵、开放试验田和发展主力军作用,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江东片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二、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涵盖静观、柳荫、三圣、金刀峡四镇全域,总规划面积约270平方公里。

三、规划期限

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展望到2035年。

四、规划依据

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

6.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7. 国务院台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

8. 《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9.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10.《重庆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11.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指导意见》(渝府办发〔2019〕98号)

12. 《重庆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

13. 《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五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决议》

14. 《重庆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6—2030)》

15. 《重庆市北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16. 《关于实施“园城带动”战略推动全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北碚委发〔2019〕14号)

17. 《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

18. 《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北碚委发〔2021〕11号)


第二章 发展现状

一、历史沿革

生态农业园区(台创园)成立于2013年7月,由重庆台湾农民创业园和重庆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园合并成立。2019年,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实施园城带动战略部署,以生态农业园区(台创园)为主体,构建江东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园(保留台湾农民创业园牌子),辐射静观、柳荫、三圣、金刀峡四镇全域。

二、发展基础

(一)交通区位条件

园区位于北碚区东北部静观镇,紧邻两江新区水土新城,是推进成都东进与重庆西扩相向发展的战略要地,境内高速公路、国道、城市主干道全覆盖,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渝广高速、三环高速横贯东西,云汉大道、碚金路纵贯南北,紧邻铁路水土货运站,半小时之内可达江北国际机场,一小时之内可达重庆北站。未来,随着快速路7联络线(静观段)、云汉大道延伸段(静观至金刀峡)和轨道交通6号线静观延伸线建成通车,园区交通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必将为园区融入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局提供重要支撑。

(二)自然文化资源

园区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厚重。拥有金刀峡国家4A级旅游景区、静观花木生态旅游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偏岩古镇,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偏岩耍锣鼓、唐门彩扎、徐中海手工面,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王朴烈士陵园等一批高品质旅游资源。同时,每年举办农民丰收节、静观蜡梅文化艺术节、三生三世桃花节、金刀峡偏岩古镇消夏文化艺术节等节庆活动,旅游影响力持续上升。

(三)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有基础。近年来,立足江东片区地理条件,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花卉苗木、绿色蔬菜、特色经果三大农业产业种植规模分别达到6万亩、2万亩、2万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累计培育区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家庭农场4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91家、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17家;品牌建设和电商发展成效初显,形成了“静观蜡梅”“静观小米”“亮腾猕猴桃”“小华蓥红樱桃”“徐中海手工面”等农产品品牌和静观花乡工作室、静观花木网等电商平台,基本形成农产品特色鲜明、农业市场主体活跃、农产品产供销体系相对完备的现代农业发展态势。

二产较薄弱。江东片区拥有工业企业100多家,其中上市公司1家,规上企业5家,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约15亿元,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约14亿元。近年来,机械、化工、建材、汽摩配等传统工业逐渐萎缩,智能制造、绿色食品等新兴产业发展尚不充分,普遍存在规模小、产值低、效益差、竞争弱等问题,亟需“腾笼换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三产势头强劲。江东片区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拥有一批“国字号”“渝字号”特色村镇,静观镇获评“中国花木之乡”“中国蜡梅之乡”“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柳荫镇获评“重庆市文明村镇”,东升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金刀峡镇获评“重庆市特色小镇”,三圣镇天宫村获评“重庆市美丽宜居乡村”;推出了一批旅游精品线路,如田园童话旅游精品线路、农旅融合旅游精品线路、生态运动旅游精品线路等;建成了一批旅游精品民宿,如既白民宿、对山居、元门清溪、鄉根乡舍等一批民宿酒店,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体系初步形成。2020年接待游客量达100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约4.14亿元。

三、存在问题

区位优势转化不充分。江东四镇位于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也处于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主轴上,但经济密度偏低,开放水平有待提高,互联互通程度与便利化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与周边地区及毗邻产业园区的协作还需加强,亟需进一步探索如何释放区位优势红利,形成洼地效应。

产业现代化程度不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新产业新业态大量涌现,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存在一二三产业融合深度不够、产业链条较短、要素活力不足和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亟需进一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园城带动作用发挥不够。“园城带动”改革持续深化,需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提升运行效率和管理服务效能,增强要素集聚功能和产业带动作用,提升基础设施承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切实发挥园城改革排头兵、开放试验田和发展主力军作用,推动江东片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第三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紧紧围绕重庆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要求,紧扣北碚区“一城四地”发展定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园城带动”战略,努力把都市现代农业(花木)产业园、胜天湖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成为全区科技创新高地建设的重要支撑,把三圣中小企业集聚区(重庆卢作孚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园)打造成为全区民营经济示范地和高新产业基地建设的关键支撑,把重庆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和金刀峡生态旅游度假区打造成为全区休闲度假目的地建设的核心支撑,最终在深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支撑全区建成“一城四地”中体现新担当、展现新作为。

二、基本原则

以农为本,融合发展。立足区域农业产业发展基础,集聚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挖掘农业多种功能,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交叉重组、融合发展。

高端文旅,引领发展。加快重大文旅项目建设,以项目带动产业,以产业带动区域发展,推进重庆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

科技引领,创新发展。加快培育科技创新力量,集聚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推动数字产业化,促进产业数字化,提档升级现代服务业,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兼容并包,差异发展。基于区域资源禀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走出“农业+”“旅游+”“生态+”特色差异化发展路径,推动形成特色鲜明、兼容并包、健康稳定的产业发展态势。

生态循环,绿色发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提升生态安全屏障质量。

深化改革,共享发展。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深度融入重庆开放大通道,加强对台交流合作,高水平推进开放平台建设。深化国企改革、农业农村改革,创新乡村治理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发展思路目标

(一)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展望二〇三五年,乡村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建成产业强、农民富、乡村美、人才聚、文化兴、治理优的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示范片区。

(二)“十四五”发展目标

以全域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园城带动”战略,立足对台交流发展、乡村振兴试验、农旅深度融合,重点发展现代农业、高端文旅、绿色工业、乡村旅游、康养度假等产业,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度假目的地、渝台交流合作窗口、乡村振兴示范标杆、城乡融合发展样板。

“十四五”时期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年完成

2025年目标

指标属性

1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

6.5*左右

预期性

2

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

4.7

5.6

预期性

3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14

20

预期性

4

旅游综合收入(亿元)

4.14

10.5

预期性

5

旅游年接待游客(万人)

100

300

预期性

6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27.8

32.8

预期性

7

引进台资企业(个)

2

5

预期性

8

城乡居民收入比

1.98 : 1

1.9 : 1

预期性

9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2258

31100

预期性

10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3.5

13.8

约束性

11

村民小组通畅率(%)

90

100

预期性

12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99

>99

预期性

13

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

87

90

预期性

14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

78

80

预期性

15

森林覆盖率(%)

55.7

60

约束性

备注:带*为规划期平均数。

四、空间发展布局

按照“双核带动、产业驱动、交通联动、区域互动”发展策略,以“重庆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金刀峡生态旅游度假区”为发展极核,以“云汉大道”“碚金路”“西山环线”“东山环线”为联系纽带,统筹构建“一轴两环四区”空间发展格局,加快推进江东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园与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西部(重庆)科学城等区域协调发展。

一轴:区域协调发展联动轴。以南北交通干道云汉大道、碚金路为轴,串联江东四镇,形成的要素流动、协同发展联动轴。

两环:东山、西山旅游环线。以东山环线和西山环线串联静观、柳荫、三圣、金刀峡四镇的产业园区、旅游景区景点、美丽乡村等,打造集农业观光体验、乡村休闲旅游、体育运动康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环线。

四区:重庆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以重大文旅项目为引擎,撬动幸福99国际健康颐养中心、温泉谷康养项目等文旅康养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打造一站式、智慧型、全链条的国际旅游度假区。西山农旅融合示范区。以西山民宿集群项目为引擎,整合西山沿线蜡梅精品园、山地农业主题公园等项目,大力发展“农业+旅游”,打造内容多元、主题鲜明、满足多层次需求的农旅融合区。东山三产融合示范区。以三圣中小企业集聚区(重庆卢作孚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园)为引擎,推动东升美丽乡村、天宫美丽乡村、麻柳河绿色蔬菜基地、半山休闲农业园等项目发展,着力构建农、工、旅融合发展新格局。金刀峡生态旅游度假区。以金刀峡景区为引擎,统筹开发金刀峡运动休闲小镇、胜天湖现代农业产业园、偏岩民俗文化街区、五马原乡民宿小镇、西山民宿集群等项目,打造大金刀峡文化体育运动休闲主题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第四章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依托区域资源本底,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发展档次,更加注重补短板、锻长板,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一、聚焦旅游度假区建设,培育文旅康养产业集群

(一)建设重庆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

推进重大文旅项目落地。引入国外主题IP和中华文化IP,形成既与国际接轨、又充分展现文化自信的高端文旅IP矩阵,打造立足成渝,面向全国,服务全球的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推进静观场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加大蟠扎技艺、蜡梅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传承与创新、开放与合作,汇聚文化创意设计要素资源,构建完善IP文化标识,加快建成体现区域文化特质、蕴涵城镇精神的文化地标。推进康养度假产业发展。深入挖掘温泉资源,推动“温泉+医疗+康养”融合发展。

(二)建设大金刀峡生态旅游度假区

启动金刀峡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根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和《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管理办法》相关创建要求,不断提升金刀峡旅游景区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以金刀峡景区为引擎,统筹推进金刀峡运动休闲小镇、胜天湖现代农业产业园、偏岩民俗文化街区、五马原乡民宿小镇、西山民宿集群等项目实施,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引导运动休闲旅游发展、促进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建设大金刀峡文化体育运动休闲主题的高品质旅游度假区。

(三)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

优化旅游公共设施布局,新建金刀峡下峡口游客接待中心(西河村),改建明通村游客接待中心,增强公共服务功能,完善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推进旅游景区、度假区、文化街区等标识体系建设。持续深入开展旅游厕所革命,建设一批示范性旅游厕所。建设金刀峡直升机停机坪、旅游驿站等旅游交通设施,提高旅游目的地进入通达性和便捷性。完善东山旅游环线、西山旅游环线以及休闲步道系统。提升旅游信息公共服务水平。

专栏1 高端文旅+康养度假产业重点项目

重庆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推进重大文旅项目落地,续建幸福99国际健康颐养中心和温泉谷康养项目,新建静观镇双塘村红色村庄、静观田园综合体。

大金刀峡生态旅游度假区。推动金刀峡景区提质升级,续建胜天湖现代农业产业园、偏岩民俗文化街区,新建金刀峡运动休闲小镇、西山民宿集群、五马原乡民宿小镇。

旅游公共设施。新建游客接待中心1个,改建游客接待中心1个。新建旅游厕所8个,直升机停机坪1个、旅游驿站15个。改扩建东山、西山旅游环线82公里,新改建休闲步道400公里。

二、聚焦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培育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一)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

着力做强“中国花木之乡”“中国蜡梅之乡”品牌,打造重庆首个“花木+”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开辟线上线下交易渠道,创建花木大数据中心,建设西部花木要素集散市场,将其打造成为北碚乡村振兴会客厅。着力利用黑水滩河沿线两岸生态、农业、乡村资源,打造胜天湖现代农业产业园。将偏岩古镇至胜天湖一带作为发展重点,培育“生产+加工+科技”产业集群,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二)做优做精乡村旅游

以碚金路、三金路、西山和东山旅游环线为轴线,布局打造一批休闲农业、美丽乡村示范点,形成连点成线、辐射成片的发展格局。统筹开展与时令季节相适应的节庆活动,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静观蜡梅文化艺术节、三生三世桃花节、金刀峡偏岩古镇消夏文化艺术节等。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宣传营销,推出农旅融合、乡村研学、体育运动等精品线路4条以上。积极培育“一村一品”示范镇村,打造柳荫东升“主题研学样板村镇”和静观双塘“红色研学示范村”。

(三)推进农产品加工流通

依托中科院、西南大学攻克一批技术、转化一批成果,建设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创新平台。培育蜡梅、红豆杉、果蔬等精深加工企业,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装备升级和模式创新,生产开发高端蜡梅系列护肤品、紫杉醇抗癌防癌药品、休闲健康食品等,不断提升加工转化增值能力,促进加工层次由粗(初)到精(深)、加工业态由少到多、加工布局由散到聚。建设静观农贸物流中心,完善区域物流网络。鼓励社会资本联合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共同开展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提高冷链物流服务效率和质量,打造农产品物流节点,发展农超、农社、农企、农校等产销对接的新型流通业态。

(四)提升农产品竞争能力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设高标准农田,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推进蔬菜基地提档升级。加快推进正邦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积极探索山地特色智慧农业应用模式。加快发展农村电商,推进“短视频+网红”等农产品营销模式。培育壮大农产品品牌,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认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加强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

(五)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水平。推广生产托管、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订单农业等合作模式,支持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收益分成”“资产入股”等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覆盖种养、加工、销售、科技、金融等环节的多元化经营服务实体,加强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综合平台建设,推动邮政等服务网点向产业基地延伸。

专栏2 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产业重点项目

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都市现代农业(花木)产业园、胜天湖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乡村旅游。推进中国静观蜡梅博览园、花木文创园、朗基农旅产业基地等农旅融合项目建设,建设柳荫东升“主题研学样板村镇”、静观双塘“红色研学示范村”等特色镇村,培育乡村旅游精品线路4条以上。

农产品加工流通。推进蜡梅加工扩能提升项目、静观农贸物流中心建设。

农产品竞争力提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5万亩、农田宜机化改造 8000 亩。提升静观蜡梅、静观小米、柳荫亮腾猕猴桃、三圣徐中海手工面、金刀峡饶氏翻滚面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新创建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3个以上。

三、聚焦新旧动能转换,培育绿色工业产业集群

(一)打造高能级产业集群

以创新引领、数字赋能、服务融合为发展导向,推进三圣中小企业集聚区(重庆卢作孚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建设,培育形成以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消费品加工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技术突破、业态创新,推动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增强战略性新兴领域的技术链掌控力和产业链拓展能力,全力打造高能级产业集群,为全区民营经济示范地和高新产业基地建设提供支撑。

(二)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

拓展招商引资空间,吸引更多的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消费品加工等中小企业落地,推进企业集聚集群发展。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重点生产环节和关键生产工艺的技术研发,发展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积极推动产业上下游延伸,实现与现代服务业等深度融合,提高产业链垂直整合水平。强化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提高中小企业专业化水平,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

(三)建设高水平空间载体

三圣中小企业集聚区(重庆卢作孚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园)由海峡公司负责建设管理,区经济信息委负责行业管理,统筹推进集聚区的规划建设、招商引资、运营管理和企业服务,致力于打造用地集约、职住平衡、功能优化、集群发展、管理创新的空间载体。聚焦产城融合、功能复合,打造集生产空间、商业街区、生活社区和公共服务为一体的产业社区,形成产城一体的城镇公共空间。聚焦高效管理、专业服务,建立优胜劣汰和产出水平论英雄的考核机制,建立“平台公司+专业机构”管理体制,提升战略资源整合和综合运营管理能力。

专栏3 绿色工业产业重点项目

推进三圣中小企业集聚区(重庆卢作孚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建设。项目占地约400亩,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消费品加工等现代产业。重点围绕高端装备、智能制造、能源环保等领域,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围绕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领域,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重点围绕休闲食品、健康食品、方便食品等领域,大力发展消费品加工业。旨在搭建中小企业发展平台,为全区民营经济示范地和高新产业基地建设提供支撑。


第五章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努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标杆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支撑保障,增进民生福祉,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山清水秀美丽江东。

一、实施强基优服行动,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一)加快推进道路交通建设

积极推进合川至北碚至渝北至长寿高速公路、快速路七联络线(静观段)和快速路六横线等前期工作,提升区域交通互联互通水平。加快推进G351、S108等普通公路升级改造,全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和云汉大道延伸段前期工作,筑就美丽乡村交通走廊。全力推进轨道交通6号线静观延伸线前期工作。优化园区内部路网结构,推进三圣中小企业集聚区(重庆卢作孚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园)路网建设与区域连通。科学布局汽车客运站、公交站,提升换乘接驳能力。

专栏4 道路交通重点项目

高速公路。推进合川至北碚至渝北至长寿高速公路前期工作。

普通公路。完成G351、S108等普通公路提档升级36公里,新改建“四好农村路”350公里,推动云汉大道延伸段前期工作。

快速干道。推进快速路七联络线、快速路六横线等前期工作。

轨道交通。推进轨道6号线静观延伸线前期工作。

城市道路。新改建园区内部道路7.4公里,新建三圣中小企业集聚区(重庆卢作孚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园)主干道6.6公里。

客运站。推进静观、三圣、金刀峡共3座汽车客运站建设。

公交站。推进静观、柳荫、三圣、金刀峡共5处公交站建设。

(二)强化能源水利通信供给

优化供电基础设施,推进园区电力设施建设及改造升级,强化江东片区供电能力。推进天然气管网延伸。加大老旧管网改造力度,有序推进天然气进村入户工程。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推进江东片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开展黑水滩河、麻柳河流域综合治理,动态完成胜天水库、工农水库等维修养护和三八水库、七一水库、五四水库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5G、千兆以上网络和IPv6全面覆盖。

专栏5 能源、水利、通信重点项目

电力。建成台农园35千伏输变电工程。

燃气。新建台农园燃气管网工程PEDN160-2千米。

水利。推进胜天水库、工农水库等维修养护,七一水库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整治。

供水。改扩建静观供水管网,新建三圣镇高山片区供水工程、重点采煤沉陷区华蓥山地区供水工程和柳荫片区配套管网延伸项目。

通信。推进5G基站建设1000个。

(三)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提升文化服务水平。以重大文旅项目落地为抓手,带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活化利用静观花木蟠扎技艺、唐门彩扎等传统文化资源和王朴烈士陵园、华蓥山联络点等红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研学产业,打造中华特色文化IP。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推进幸福99国际健康颐养中心小学等教育配套建设,推进三圣小学、王朴中学改扩建。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融合,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农村实用人才,促进乡村振兴。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推进镇村卫生院、卫生室医疗设施提档升级和高水平卫生人才引进,广泛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医养康养融合发展。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建设小型体育场馆、水上运动设施等,培育静观国际自行车邀请赛、金刀峡国际溪降赛等赛事活动,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专栏6 公共服务重大项目

文化。推进静观镇双塘村红色村庄、中国静观花木文创园、中国静观蜡梅博览园、蜡梅文创产品研发项目建设。

教育。推进幸福99国际健康颐养中心小学等教育配套建设。推进三圣小学、王朴中学改扩建。

医疗。迁建金刀峡、三圣镇卫生院,改造静观医院、柳荫医院发热门诊。

体育。新建金刀峡运动休闲小镇。培育静观国际自行车邀请赛、金刀峡国际溪降赛等赛事活动。

二、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建设山清水秀美丽江东

(一)推进场镇改造提升

按照“规划科学、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特色鲜明、治理高效”的改造标准,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场镇形象,增强服务功能,壮大产业支撑,有序推进场镇改造提升,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小城镇,推动城乡互促共荣发展,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空间。“十四五”期间继续推进偏岩老街改造,有序推进静观老街、柳荫老街和三圣老街改造。

(二)整治农村人居环境

持续推进三金路、碚金路沿线22平方公里农村人居环境连片整治,重点加强农房风貌整治、农村垃圾、生活污水、厕所粪污治理,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比例提高到100%。分批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基本完成常住人口200户或500人以上的农村聚居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1。巩固拓展农村厕所革命成果,基本普及农村卫生厕所。开展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实现村庄公共空间及庭院房屋、村庄周边干净整洁。有序推进重点采煤沉陷区农村危房整治。到2025年,全面完成江东片区22平方公里农村人居环境连片整治,整体呈现天蓝地绿村美乐居的美丽乡村景象。

(三)建设新型数字乡村

完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动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北斗导航等在农业、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应用;发展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推进智慧文旅、数字文创、智慧农业建设。加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推进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探索乡村数字治理新模式,促进信息化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加快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建设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水利、智慧物流。深化信息惠民服务,持续提升乡村教育、民生信息化水平。

(四)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村

全面压实乡村振兴责任,成立乡村振兴工作专班,统筹推进江东片区乡村振兴工作。大力建设静观镇素心村、柳荫镇东升村、三圣镇天宫村和金刀峡镇胜天湖村等乡村振兴示范村,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积极开展三圣镇春柳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试点工作,推动试点工作向柳荫镇永兴村、金刀峡镇小华蓥村等脱贫村延伸。积极推进北碚江东乡村振兴会客厅建设,打造集乡村振兴成果展示、农业农村人才培训、农产品电商直播等为一体的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

专栏7 乡村振兴重点项目

小城镇建设。继续推进偏岩老街改造项目。

人居环境整治。推进三金路、碚金路沿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美丽乡村建设。推进静观镇、柳荫镇、三圣镇、金刀峡镇美丽乡村建设。

数字乡村建设。推进静观镇、柳荫镇、三圣镇、金刀峡镇智慧乡村建设。推进静观镇双塘红色村庄智慧旅游。

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推进静观镇素心村、柳荫镇东升村、三圣镇天宫村和金刀峡镇胜天湖村等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推进三圣镇春柳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试点工作。推进北碚江东乡村振兴会客厅建设。

(五)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与修复,筑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主轴重要生态屏障。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严格落实“三线一单”2管控措施,持续优化产业环境准入。持续巩固大气环境质量。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开展“散乱污”企业分类治理。持续提升水环境质量。推动水污染防治,加快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造和污水管网配套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设施整体效能。加大水生态系统修复,推进黑水滩河、麻柳河、油坊河、大肚子河等水生态系统修复和油坊河、神龙沟河道治理。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确保胜天湖、金刀湖等饮用水源水质安全。持续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开展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加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力度。严控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和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持续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加大金刀峡重点采煤沉陷区、废弃矿山综合治理力度,开展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工作,提高森林覆盖率。

专栏8 生态环保重点项目

水污染防治。推进台农园污水处理厂、三圣中小企业集聚区(重庆卢作孚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园)污水处理厂、静观镇排水管网改造工程建设。

水生态系统修复。推进黑水滩河、麻柳河、油坊河、大肚子河等水生态系统修复和油坊河、神龙沟河道治理。

矿山生态修复。推进金刀峡重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实施森林工程,实现国土绿化6000亩。

三、实施重点平台建设行动,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机制

(一)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丰富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依法依规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担保融资。稳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试点,纵深推动“三社”融合发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探索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股权合作机制和农业经营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二)加强农业农村发展要素保障

畅通人才入村通道,建立人才合作交流机制。大力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培养乡村建筑工匠、非遗工匠等专业人才,引导外出本土人才返乡创业兴业。强化发展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投入,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扩大地方政府债券用于农业农村发展的规模。推动科技成果入乡转化,鼓励科研人员到乡村兼职和离岗创业,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

(三)搭建“1+3+3”城乡协同发展支撑平台

积极搭建以重庆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为载体的“1个世界级平台”,以重庆台湾农民创业园、金刀峡生态旅游度假区、胜天湖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载体的“3个国家级平台”,以都市现代农业(花木)产业园、三圣中小企业集聚区(重庆卢作孚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园)、金刀峡特色小镇为载体的“3个市级平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高端文旅、绿色工业、乡村旅游、康养度假等产业,推动城乡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把江东片区培育成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


第六章 坚持改革创新 增强江东片区发展动能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进国企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着力打造内畅外联开放窗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一、持续推进国企改革

(一)做强做大国有企业

坚持市场化、专业化改革方向,深化区属一级国企海峡公司和区属二级国企粟谷公司改革,增强城乡战略支撑能力、社会民生保障能力、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引领园区招商、投资、建设、运营、管理各项工作。深入实施“园城带动”战略,积极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聚焦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发挥国有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战略引领和基础保障作用。深入推进闲置资产、闲置资金、闲置土地清理盘活,推动效率效益效果持续提升。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健全有效制衡的现代企业治理体系、高度市场化和灵活高效的现代企业经营机制、激励和约束并重的现代企业管理机制,提升管理团队和核心业务人才专业化水平,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切实激发国有企业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

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一)健全集成服务体系

健全由园区党群服务中心、镇公共服务中心、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和党务服务、政务服务、招商落地服务、生活服务组成的“三级四务”集成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

(二)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推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严格落实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坚决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营造依法平等获取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畅通减税降费政策传导机制,持续降低民营企业成本费用。支持民营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上云、上规、上市”。建立规范化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畅通民营企业反映问题和诉求的渠道。推动建立面向民营企业的救助补偿机制,缓解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困难。弘扬企业家精神,引导民营企业聚精会神办实业。依法依规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

(四)扎实推进创新创业

鼓励引导创新、创业、创造,大力引进涉农研发机构,推广现代农业科技,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不断创新产业业态与商业模式。积极打造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培育引进文创产业、体育产业、康养产业等,壮大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强各类平台载体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产学研用合作,激发农村创业创新活力。鼓励社会资本联合普通高校、职业院校、优质教育培训机构等开展面向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的创业能力、产业技术、经营管理培训,建设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基地。

三、打造内畅外联开放窗口

(一)加强渝台交流合作

强化台湾农民创业园平台载体功能,聚焦现代农业、高端文旅、绿色工业、乡村旅游、康养度假等重点领域,大力引进台资台商。深度参与“重庆·台湾周”等对台交流活动,推动开展渝台常态化交流合作。落实落细各项惠台利民政策举措,持续完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向台胞台企更多分享发展机遇、提供同等待遇。继续推动两岸农业、文化、旅游、科技等领域交流合作,鼓励台湾青年到园区就业创业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相互了解。多措并举优化投资环境,完善产业配套条件,加强软硬环境建设,提升承载功能和服务水平。

(二)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全面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围绕成渝地区“两中心两地”战略目标,认真落实川渝两地重点合作任务、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要求和全区“一城四地”发展定位,挖掘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主轴的区位优势,积极推进重庆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和大金刀峡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实现产业配套协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大支持政策共享,推动成渝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三)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依托重庆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重庆台湾农民创业园、金刀峡生态旅游度假区等平台优势,在更高水平上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高效聚集,适应消费需求优化供给质量,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园区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七章 开展环境影响评价 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质量现状

根据《2020年重庆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重庆市现状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3天,其中北碚区大气污染物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长江干流重庆段总体水质为优,嘉陵江流域监测断面,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I类水质断面占比大于85%,总体水质良好,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2.2dB(A),声环境质量状况良好,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处置率90.1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持续保持100%。

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一)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优化产业结构和用地布局,严格落实行业准入条件,提高节能环保准入门槛;调整能源结构,推广使用天然气、电能等清洁能源,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工业废气收集处理,生产企业所有生产工艺废气必须达标排放,按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相关要求,提高废气收集处理效率,采取吸附、催化、燃烧等末端处理技术,有机溶剂等液态化学品的储存、运输采取密闭措施。严格执行《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禁止在无公共烟道的综合楼、住宅楼内新建、扩建餐饮、加工、维修等产生油烟、废气、异味的项目。餐饮业、宾馆业等厨房产生的油烟废气进行收集、处理,经处理后的油烟废气需满足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控制工地、道路扬尘污染;加快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推进机动车环保定期监测,实行环保标识管理,严格控制油品质量,控制机动车排气污染。物料装卸、输送和堆场储存采取防风抑尘网、喷淋湿式抑尘等措施。

(二)地表水环境保护措施

按照“清污分流、雨污分流、分类收集、分质处理”原则,设立完善的废水分类收集、处理和回用系统,大力推进循环经济,提高水循环利用率,最大限度减少废水外排量,推进中水回用工程。推广工艺成熟的污水处理集成技术,实施水污染物总量控制,优化旅游厕所等旅游公共设施布局,旅游度假区生活污水预处理达标后进入市政污水管网,生产废水预处理满足行业排放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后汇入城镇或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标排放。

(三)地下水及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有计划地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保护地下水资源,制止过量开采地下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幅度,防止地面沉降等,以减少污水的下渗。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做到采补平衡,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的同时,还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地下水的回灌补给。

针对物料储存场所、污水处理站、废水管网等,采取废水管网可视化、地面防渗等措施,确保消除跑、冒、滴、漏,落实分区防渗,划定重点污染防治区、一般污染防治区,设置地下水跟踪监测井,定期对土壤环境质量开展监测管理,采取绿化措施防治大气沉降对土壤污染,采取综合措施防止土壤和地下水污染。

(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对固体废物进行处理处置。生活垃圾实行分类收集、密封式运输;旅游餐饮产生的废油脂等餐厨垃圾委托专业单位收运、处置;危险废物的收集、贮存及运输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应回收或综合利用。固体废物贮存的设施、场所满足相应防渗漏、防雨淋、防扬尘等环境保护要求。固体废物综合处置率达100%,固体废物可以实现妥善处置,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五)噪声污染治理措施

施工期应合理安排施工时段,优选低噪声施工机械和施工工艺,临近敏感目标施工时,采取合理的隔声降噪与减振措施,避免噪声和振动污染扰民。优先采取源头控制措施,优化总平面布置,选用低噪声工艺和设备,对高噪声污染源采取隔声、消声、减振措施有效控制噪声、振动影响。通过道路绿化、环保拆迁等措施,并对后续规划控制和建设布局提出调整优化建议,确保对声环境的不利影响能够得到缓解和控制,周边声环境敏感目标满足相关标准要求。

(六)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加强生态保护功能,通过增加森林面积、优化林相、修复废弃矿坑、退耕还林和发展生态农业以改善提升生态环境;在场镇及景区开发过程中须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原则进行开发,场镇及旅游用地及其配套建设项目须严格按照景区规划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要求,合理确定旅游环境容量,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旅游开发,不得在禁建范围内建设与景区保护无关的项目,旅游配套项目尽可能布置在景区外,实现“景区游、景外住”。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旅游项目选址选线须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功能区划、水环境功能区划、流域综合规划、生态保护红线、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防洪规划等相协调。应按照避让、减缓、补偿和重建的次序提出生态影响防护与恢复的措施,采取施工方案优化、生态友好型护岸(坡、底)、生态修复、控制施工噪声等措施,使得施工期的不利环境影响能够得到缓解和控制。

(七)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中小企业集聚区配套基础设施、涉危险物质工业项目等,采取重点风险单元建设泄漏拦截封堵收集设施,设置风险事故池、消防废水事故池等,对消防废水、初期雨水、事故废水进行有效收集和妥善处理,制定有效的地下水和地表水监控方案等风险防范措施,优化总图布置、应急资源配备、编制环境应急预案,环境风险防控系统纳入地方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中小企业集聚区等有关单位环境风险防控体系,按分级响应要求建立“项目-园区-地方政府”应急联动机制。.


第八章 注重实施保障 全力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

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凝聚起推动园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建立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确保“十四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推动园区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切实加强对江东四镇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统筹协调,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区委工作要求有效落实。强化党委决策和监督作用,把握正确发展方向,加强调查研究,强化创新理念,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分析和精准研判,不断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把制度优势转为治理效能。

二、突出项目支撑作用

坚持以规划引领项目建设、以项目支撑规划落地,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乡村建设、生态保护、改革创新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包装策划并组织实施好一批关系园区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优化重大项目投资领域和区域布局,保持投资规模合理增长。“十四五”时期规划建设重点项目78个,其中在建项目17个,储备项目52个,策划项目9个,总投资约325亿元。

三、健全实施保障机制

要充分发挥规划对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由分管区领导和园区管委会、海峡公司及江东四镇成立“十四五”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重点项目落地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确保发展目标和各项重点任务顺利完成。围绕规划发展战略,统筹推进规划实施,细化任务分工。由海峡公司牵头制定重大工程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和年度计划,强化其对本规划的衔接落实。江东四镇结合实际制定项目具体实施方案,保障项目顺利落地。

四、强化资源要素保障

(一)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依托“1+3+3”平台3优势,深入实施“碚有引力”产业聚才计划、“缙云英才”支持计划,打造聚才“洼地”和用才“高地”,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聚力提升“智汇北碚”品牌影响力。重点围绕现代农业、高端文旅、绿色工业、乡村旅游、康养度假等产业,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壮大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队伍,提高人才队伍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度、匹配度。

(二)保障产业发展用地

积极争取各级建设用地指标,全力保障重点产业项目发展用地需求。拓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途径。鼓励单位或者个人通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渠道,以出让、出租等方式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大力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依据国土空间规划,以镇或村为单位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腾挪空间用于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鼓励对依法登记的宅基地等农村建设用地进行复合利用,发展乡村民宿、农产品初加工、电子商务等农村产业。保障设施农业发展用地,支持现代农业发展。

(三)加大资金保障力度

积极运用地方政府债券,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规模,健全投入机制,拓宽投资渠道,优化投资环境,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充分发挥财政投资的引导撬动作用,采取投债结合、投贷结合等方式,实现“财政资金+专项债券资金+融资”等不同筹资组合模式,积极探索EPC+、PPP、EOD等多种投资方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设立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现代农业、高端文旅、绿色工业、乡村旅游、康养度假等产业发展。

1《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2 “三线一单”指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3 1个世界级平台:重庆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3个国家级平台:重庆台湾农民创业园、金刀峡生态旅游度假区、胜天湖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市级平台:都市现代农业(花木)产业园、三圣中小企业集聚区(重庆卢作孚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园)、金刀峡特色小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