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政策文件 / 其他文件
  • 文章标题
  • 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北碚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 索引号
  • 115001090092980506/2021-00178
  • 发文字号
  • 北碚府发〔2021〕89号
  • 发布机构
  • 北碚区政府办
  • 主题分类
  • 文化;旅游、服务业
  • 体裁分类
  • 其他公文;规划
  • 成文日期
  • 2021-12-20
  • 发布日期
  • 2021-12-20
  • 有效性
  • 有效

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重庆市北碚区文化和旅游发展

“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北碚府发〔2021〕89号


各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各园城管委会,各在碚市属部门,有关单位:

现将《重庆市北碚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政府

2021年12月20日


重庆市北碚区文化和旅游发展

“十四五”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和市委市政府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在北碚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作用,依据《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重庆市北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要求,结合实际,编制本规划。《规划》是未来五年北碚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发展环境和总体要求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是我国经济社会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攻坚期,也是北碚区文化和旅游创新发展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北碚文化和旅游发展成效显著,为“十四五”期间应对深刻复杂变化的环境,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北碚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三区叠加”区位与政策优势突出。“十三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全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繁荣向好的态势。

文化事业持续发力。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区文图两馆总分馆实现全覆盖,基本形成“城乡一刻钟”文化服务圈。舞蹈《丑角》、综合材料绘画《融》等分获荷花奖、全国美展金奖等国家级奖项。歌曲《山里人唱山里的歌》等荣获市“五个一工程奖”,14件作品获市创作重点项目资助。“行走中的美术馆”系列公教活动获评文化和旅游部“优秀公共教育提名项目”。

文化遗产保护全面推进。文物馆藏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张自忠烈士陵园被核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文物点被确定为“重庆市爱国教育基地”和“重庆市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卓有成效,新增市级“非遗”2项,新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人。建成北碚历史文化陈列馆,提档升级卢作孚纪念馆,完成中共中央西南局历史陈列展(一期),在全市率先打造一批博物馆活化项目。

广播影视业持续发展。基本实现全区行政村广播电视光纤全覆盖,双向数字化改造网络覆盖率到达96%。北碚电视台成功创建二级电视台。推出《童声话碚城》等一批特色广播电视栏目、节目,拍摄《白云·苍狗》等一批本土院线电影、纪录片。北碚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荣获全国广播电视系统先进集体称号,被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评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广播电视行业安全保障工作先进集体”。

文化产业迅猛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5年8.38亿元,增加到2020年39.15亿元,年均增长36.11%,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15年1.95%增长到2020年超过5%。“十三五”期间,全区培育1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3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旅游业健康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区新增4A级、3A级景区各1个,成功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2016至2019年,全区旅游接待人次年均增长23.61%,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9.30%。完成黛湖生态公园、大磨滩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等一批重点设施建设。世界温泉及气候养生联合会将北碚作为世界温泉论坛的永久会址,西山坪村被授予“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称号,金刀峡景区被评为“重庆文旅新地标”,中国西部科学院被评为“最美历史文化古迹”。

文旅融合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2019年机构改革,成立北碚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为文旅融合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十三五”期间,书记、区长“双晒”活动成效显著,“巴山夜雨·温泉故里·自在北碚”文旅品牌形象影响不断扩大。举办蜡梅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活动,打造“孚生叙”等新型文创空间,创建4个市级研学旅行基地,文旅融合产品日益丰富。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四五”期间,北碚文旅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但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主要机遇在于:从国家层面看,“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的交汇时期,文化在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旅游越来越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路径。党中央提出建成文化强国目标,提出了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作出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战略部署。成渝两地正致力于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成为弘扬中华文明文化高地、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重庆市提出:“十四五”期间,文化强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软实力大幅度提升,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全面建成国际旅游枢纽城市,加快建成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北碚区立足实际,提出文化强区战略,提出建设生态人文名城、休闲度假目的地。国家、市、区的规划部署与重大项目布局,为北碚文旅发展提供了目标导向和历史机遇。

主要挑战在于:新冠疫情发展趋势具有不确定性,给文旅市场提振带来巨大挑战;各地抢抓历史机遇大力推进文旅发展,给北碚文旅带来激烈竞争挑战;如何以高质量发展推动创造高品质生活,给北碚文旅创新、融合发展提出了现实挑战。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北碚特色地域文化内涵未得到有力提炼,文旅资源挖掘深度不够,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换不充分;文旅供给总量不足与结构失衡并存,文旅重大项目缺项,文化与旅游、科技与文旅深度融合不够,文旅业态创新发展不足;文旅市场主体发育相对滞后,缺乏行业领军企业和人才支撑;公共文化资源城乡区域配置不均衡,提标扩面实现均等发展任务依然较重。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落实市委五届九次全会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整合突出自身特色,充分利用政策优势,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紧紧围绕着力打造“一城四地”,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北碚总体目标,牢固树立“大生态、大旅游、大健康”理念,全面繁荣文艺创作,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和旅游产业体系,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标杆,推动建设“文化强区”和“休闲度假目的地”,推进北碚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发展原则

“十四五”时期北碚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应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正确导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坚持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事业和产业繁荣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推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提高人民群众文化参与度,激发人民群众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改革创新。适应新发展时代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破除文旅发展的理念约束、制度约束、政策约束。加快推进智慧旅游、数字文化建设,推动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提升发展品质,构建现代文旅发展新体系。

坚持融合发展。贯彻“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理念,深入实施“文化+”和“旅游+”战略,推动文化和旅游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提高文化和旅游协同管理和服务水平,形成共建共享新局面。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走在全市前列,“百馆之城”基本建成,文旅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文化强区和休闲度假目的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初步建成世界知名山水人文客厅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巩固、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果,发挥示范作用。到2025年,创作一批文艺精品,推出一批品牌活动。全区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1200平方米,设施布局合理、网络健全,达到全市领先、全国先进水平。基本建成区镇村三级统一联动、安全可靠、全面覆盖的应急广播体系。推动全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户户通”向人人通、移动通、终端通转型升级。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显著提高。顺利完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复审工作。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进一步加强。完善抢救性和预防性相结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至2025年,文保单位“四有”(有范围、有标志、有档案、有机构)完成率达到100%,重大险情排查率达到100%。古籍保护更深入,文献收藏更科学。入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数量显著增加,“非遗”活化利用成效明显。

百馆之城”文化标识体系基本建成。2025年,恢复利用、提升改造、完善展陈各类文化场馆80处以上,形成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的场馆形态,基本建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百馆之城”。持续巩固、优化文化场馆活化项目成效,场馆活化利用率超过50%

文化和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十四五”期间,力争创建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缙云山-北温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至2025年,文旅从业人员数达到5万人,文旅项目占地规模超过60万平方米,文旅单位数量超过1500家,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超过40家,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达到5家,市级以上旅游度假区数量达到2家,星级标准饭店超过5家,国家等级以上旅游民宿超过10家。

到2025年,全区文化娱乐支出占消费支出比例超过6%,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全区接待旅游过夜人天数超过255万,年均增长5%左右,旅游总收入超过26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达到5%。

专栏1 北碚区文化和旅游“十四五”发展主要指标


分类

名称

单位

属性

2020

2025

建设文化强区

公共文化服务

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

平方米

约束

800

1200

人均享有“四馆一中心”服务

预期

2.25

3.5

文化场馆数量

预期

80

城市书房数量

预期

5

15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预期

5

6

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

预期

21

40

文艺创作生产

年创作文艺作品

预期

5

舞台艺术重点剧目

预期

2

省级及以上优秀美术作品

预期

50

现代媒体建设

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

%

预期

100

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

%

预期

100

应急广播城乡综合覆盖率

%

预期


90

文化保护与利用

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预期

23

25

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开放率

%

预期

100

市级以上文保单位“四有”完成率

%

预期

100

建设休闲度假目的地

旅游经济总量

旅游总收入

亿元

预期

130

260

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

%

预期

5

旅游吸引能力

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数量

预期

4

5

市级以上旅游度假区数量

预期

1

2

精品特色旅游线路

预期

3

旅游服务能力

星级标准饭店总量

预期

2

5

国家等级以上旅游民宿

预期

10

市级旅游集散中心

预期

1

等级景区智慧化率

%

预期

100

第二篇 加快文化强区建设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文化强区建设。


第三章 全面繁荣文艺创作

深度挖掘文化题材,激发全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创作生产更多彰显时代主题、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文艺精品,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十四五”期间,年创作文艺作品超过5部、舞台艺术重点剧目超过2台、省级及以上优秀美术作品超过50件。

第一节 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内涵式发展的创作导向,加大文化内涵挖掘力度,提高艺术水准和创作质量。紧紧围绕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反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等主题,创作一批制作精良、反映时代特色、群众喜闻乐见、艺术性强、观赏性高的文艺作品。加强创作引导,完善精品认定方式和激励机制。强化对两江艺术团、中国新诗创研中心等的创作支持,持续办好缙云诗会等活动。大力扶持文艺原创,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文学、舞蹈、音乐、美术、书法等创作。依托文化产业聚集区,建立文艺原创基地。鼓励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开展北碚题材系列创作活动,重点支持反映北碚卢作孚精神、红色文化、抗战文化,以及缙云山生态整治、北碚乡村振兴成就的文艺作品。深入挖掘“三千名流汇北碚”留存的文化宝库,打造主题性演出系列剧目,落实经典抗战话剧排演工程。依托“舞动山城”等品牌,大力发展精品演艺和舞蹈产业,推进演艺与旅游融合,打造一批文旅演艺精品剧目和演艺文化品牌。

第二节 推动优秀作品演播

有效衔接“创作-演播”各环节,坚持策划一批、创排一批、打磨一批、展演一批,把优秀作品及时、便捷提供给人民大众。支持两江艺术团发展壮大,落实国家文艺院团相关改革政策,大幅改善两江艺术团场地等创作生产条件。加大对高端文艺人才引进力度,大力支持本土艺术家和文艺团体发展。积极探索政府采购模式,实行演员演出收入跟演出贡献挂钩,不断壮大演出规模、提升演出质量。积极开展服务基层公益性演出活动。推动线上演播与线下演出相结合,多渠道展示推广优秀文艺作品,促进舞台艺术业态创新。鼓励民营小剧场、社会性演艺团队开展常态化商业演出,大力支持开发沉浸式演出节目。创新“演艺+旅游”融合路径,重点支持缙云山-北温泉旅游度假区、偏岩古镇、金刚碑历史文化街区等打造品位高、特色强、小而精的系列演艺精品,将优秀剧目演出打造为北碚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加快推进以文旅演艺策划、文艺创作表演和文化艺术培训等多业态发展。


第四章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牢牢把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巩固、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果,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均等化、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到2025年,全区建成开放城市书房15个,图书馆年流通人次超过100万,每万人(常住人口)对应群众业余文化团队数量不少于4个,全区有线电视网络乡村通达率达到100%。

第一节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乡一体建设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在达标的基础上,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制定完善区、街(镇)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强化实施标准,开展监督检查。以新建、改建、扩建、合建,以及租赁、利用现有公共设施等多种方式,实施街(镇)综合文化站提升工程和村(社区)综合文化中心达标工程。每个街(镇)至少建设1个符合国家标准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每个村(社区)至少建设1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面积须达到200平方米以上。街(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备配置须达到《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应配套文体广场、宣传栏、简易戏台舞台等设施。

创新培育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科学规划空间布局。新建公共文化设施适当向新建城区和乡村倾斜。落实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区配套建设公共文化设施要求,编实织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在社会公共活动设施空间中建设新型“嵌入式”的城市书房、微型图书馆、有声图书馆、公共文化一体机、儿童涂鸦、创客空间、艺创空间、文化会客厅、文化驿站等公共文化空间。探索建设集图书借阅、图书销售、读书活动举办、轻食餐饮、休闲为一体的街区书屋。将文化创意融入社区生活场景,营造小而美的文化空间。因地制宜建设一批乡村文化礼堂、文化广场、非遗传习所、乡情陈列馆等主题功能空间。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资源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合发展。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机制。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城市提升计划、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治理、生态绿色产业发展等有机结合,推动城乡间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协调发展。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好用好城市书房。推动公共图书馆实现免押借阅。积极开展流动文化服务,实现无障碍文化服务全覆盖。创新资源共享建设机制,探索跨部门、跨机构、跨领域、跨区域联合开展公共文化资源建设。巩固区文化馆、区图书馆总馆和17个文图街(镇)分馆建设成果,扩大单馆服务半径,促进文化资源和服务下沉。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总分馆制建设,建成一批有影响力的特色社会主题分馆。构建“总馆+街(镇)分馆+村(社区)服务点”体系,实现总分馆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推进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到农村、到基层。

第二节 打造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多样化供给。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体育中心等在完成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通过自主提供、与社会力量合作、公益众筹等方式,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合理安排好多样化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场地、内容、人员、时间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文化空间的作用。鼓励和支持群众文艺团队、艺术培训机构、实体书店、阅读组织等社会力量利用优质资源,参与向广大群众提供多样化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支持实体书店与图书馆开展借阅、购买等合作,经常性开展阅读沙龙等活动。引导万达广场、雅舍书院、后书时代、缙静6号等文图社会分馆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持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活动。科学设立文化服务项目,建立城乡群众基本文化服务内容及量化指标。将基本文化服务功能与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养老助残、妇儿关爱等公共服务职能结合起来,使文化中心成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有效基地。建立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反馈机制,积极为群众提供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持续开展“碚城同读一本书”等读书活动。建立以人为中心的图书馆,充分发挥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和实体书店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的重要作用。持续增加图书馆藏书数量,有效提高图书馆流通率。扩大全民阅读社会参与力量,支持文化团体、教育机构等开展阅读推广和提供阅读服务。常态开展流动文化进村服务。推动开展高雅艺术、戏曲进校园,戏曲进乡村等活动。深入开展全民艺术知识普及、欣赏普及、技能普及和活动普及。积极开展群众文艺创作和活动,支持群众依托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兴办读书社、书画社、乡村文艺俱乐部。鼓励、引导群众结合传统节日、节庆活动等,持续开展“乡村村晚”、广场舞展演、戏剧曲艺大赛等群众文化活动。大力推进“非遗”文化、优秀乡土文化植入群众文化建设中,打造一批“一街一镇一品”文化活动品牌。加强对广场舞等群众活动的引导,推进群众文化活动健康、规范、有序发展。

推进品牌文化活动体系化、常态化、优质化。不断丰富完善“兼善文化课堂”“缙云文化大讲堂”“行走中的美术馆”“缙云之声合唱节”“缙云诗会”,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民间艺术迎春汇演”“群众文化艺术节”“小小讲解员大赛”等品牌文化活动,创新发展更多具有流行元素、体现北碚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

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利用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开展符合老年人、残疾人、武警官兵、失独家庭、特殊教育学校人群、城市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的专题性活动和服务项目。利用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针对留守儿童开设“亲子聊天室”等服务,组织读书活动,举办文化科学知识培训、讲座、展览。建设盲人图书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无障碍设施。加强对残疾人文化艺术的扶持力度。

第三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实效性。继续实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做好错时、延时和流动服务,推进高校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向社会开放。拓展公共文化机构阵地服务功能,优惠提供特色化、多元化、个性化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推动有条件的公共文化机构盘活文化资源,开发文创产品,支持优秀文创产品开发交流、展示与合作。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宣传推广,提高群众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度。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视、手机等终端获取群众文化需求,精准推送公共文化服务,使群众受众率和参与率达到全市先进水平。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项目建设和服务提供。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管理运营。推广公共文化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机制。加快培育文化类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等行业协会承担的行业自律、行业管理、行业交流等作用。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健全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培养、激励和评价机制。落实基层公共文化管理人员在编在岗、专职专用。健全公共文化人才骨干网络,培养一批文化复合型人才、专家型干部和实干型专家。实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项目,加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干部的专业化建设。推动人员编制和经费向基层倾斜。吸纳村干部、社团文化骨干、退休教师和文化干部等参与基层文化设施的日常运行管理。

健全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实施全民阅读推广人和全民艺术普及推广人培育计划。完善文化志愿者注册招募、服务记录、管理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动员组织专家学者、艺术家、优秀运动员等参加志愿服务。持续办好、推广“兼善文化课堂”,做靓“碚贝党员志愿讲解”“行走中的美术馆”“领读者”等志愿服务品牌活动,用好、盘活四馆志愿服务站。建立“结对子、种文化”工作机制,推动专业艺术院团、体育运动队和艺术体育院校等到基层教、学、帮、带。

推进数字公共文化建设。加强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基本建立覆盖全区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和管理架构。开展民国文献保护数字化等项目建设。巩固提升北碚区数字文化馆建设水平,与国家公共文化云、重庆市群众文化云对接,推广群众文化活动高清网络直播,扩大文化馆服务传播力和影响力。加大微视频、艺术慕课等数字资源建设力度。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及数字展示。巩固提升虚拟博物馆和美术馆建设水平。与智慧文旅建设结合,打造智慧图书馆、数字文化馆(站)、虚拟博物馆和美术馆一站式服务平台。鼓励公共文化机构与数字文化企业对接合作,大力发展基于5G等新技术应用的数字服务,拓宽数字文化服务应用场景。探索发展数字文化大众化实体体验空间,加强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在公共文化场馆的应用。逐步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互联网+服务”,开通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服务。加强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信息化设施设备配备,建立业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提升公共文化机构业务信息化、数字化管理能力。推动文化惠民工程数字化建设衔接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农村电影放映等基层文化阵地。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乡镇固定放映厅的建设和数字化改造升级。

完善监管长效机制。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完善绩效评估考核,结合文化单位特点制定科学的绩效指标体系,适当引入第三方评估,加强评估结果的公开和运用。加强对重大文化项目资金使用和服务效能等方面的监测评估。补充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统计监测。

第四节 加强媒体传播体系建设

完成全区有线电视网络的双向化、宽带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实现全区有线电视用户光纤到户,建成有线电视IP化前端平台,实现全区有线电视节目IP化传输及播出,进一步提升网络传输质量。

加强农村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完成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在基层社会治理、文化传播、疫情防控等方面重要作用。确保有线电视网络乡村通达率,保障偏远地区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支持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发展。

完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建设区、街(镇)、村(社区)三级融媒体中心,筑牢基层宣传舆论阵地,提升主流舆论覆盖率、到达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打造5G全媒体技术系统,创造线上线下全媒体产品系统,从传统媒体向移动化、视频化、社交化和个性化的全媒体产品升级,通过垂直实践与场景应用等方式,实现一次创意、多种生产、多次传播。

专栏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项目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乡一体建设

完善街(镇)、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一批城市书房等新型“嵌入式”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一批乡村文化礼堂、文化广场、非遗传习所、乡情陈列馆等主题功能空间。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建设

打造“一街一镇一品”文化活动。办好“碚城同读一本书”“兼善文化课堂”“缙云文化大讲堂”“行走中的美术馆”“缙云之声合唱节”“缙云诗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民间艺术迎春汇演”“群众文化艺术节”“小小讲解员大赛”等品牌文化活动。

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

打造全民阅读和全民艺术普及资源库群,建设数字化“文化惠民超市”。

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有线电视用户光纤到户项目、应急广播体系等建设。建设区、街(镇)、村(社区)三级融媒体中心。


第五章 保护传承特色地域文化

坚持把保护放在首位,推进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和系统性保护,创新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方式,延续城市文脉,增强城市文化底蕴,为文旅发展提供富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至2025年,全区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达到100%,市级“非遗”达到25项,力争实现国家级“非遗”零的突破,建成开放各类文化场馆80处以上,建立3处以上民族民俗文化示范区,4个以上民俗文化村,4处以上生产性传承保护基地。

第一节 全面落实文物基础性整体性保护

开展全区文物资源普查,建立文物登录制度和历史文化资源信息库。积极推进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等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面完成柏林楼等文保单位保护修缮工程。加强文物保护的分类指导,实现由注重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由注重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转变。全面开展不可移动文物安全评估和安全巡查工作。全面完成文保单位重大险情排查,推进一批安防、消防、防雷和排险工程。落实文物保护主体责任和修缮义务,组织文物安全督察,加强岁修,减少大修。完善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措施。

加大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利用力度,建立藏品征集与鉴定制度,强化“四史”相关文物征集,拓展文物入藏渠道。加强对纺织品、漆木器、书画、金属类等易损文物开展抢救性修复,开展评估定级。强化预防性保护,加强文物中心库房建设,改善藏品保存环境,完善博物馆安消防制度建设和设施配备,建立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和环境调控系统,对重点文物保存设施进行防震减震改造,加强文物常见病害研究。开展数字性保护,全面落实重点文物信息数字化,建立完善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系统,加强数字化传播、数字化教育、数字化服务。

推进图书馆古籍文献保护开发,实施北碚图书馆民国文献保护利用项目,加强民国时期文献原生性保护力度,推进文献保护技术研究。建成一批高质量的民国文献专题资源库,建立文献信息资源整合和揭示平台,持续构建历史文献专题数据库,为学界和公众利用资源提供便利。

第二节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与红色基因传承

有效保护中共中央西南局缙云山办公地旧址等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收集、征集、保护有关中共中央西南局和王朴烈士等的革命文物。实施北碚红色资源数字化工程。深入挖掘、弘扬、赓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事迹、革命精神。扎实做好理论研究阐释,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深化党史学习,传承红色基因。深入挖掘、广泛宣传缙云山生态整治以及全区扶贫攻坚、乡村振兴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事迹,彰显北碚新时代红色精神。打造红色品牌,推出一批革命文艺精品力作。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第三节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开展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培育升级,及时新增完善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积极申报市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施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抢救工程。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经费补助制度,实施传承人群研习计划,鼓励代表性传承人授徒。实施“非遗”数字化保护工程,建立北碚“非遗”知识图谱平台体系。组织实施市级以上“非遗”名录项目“一书一盘”工程,编撰出版“非遗”保护系列丛书和专题片。建立“非遗”进校园长效机制。支持优秀“非遗”项目、产品和服务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

推进“非遗”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北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博物馆。依托偏岩古镇、澄江老街等,建立一批民族民俗文化示范区、民俗文化村、生产性传承保护基地,让“非遗”进社区、进乡村,开发提升“非遗”文创产品,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厅。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与生活性保护。重点围绕“北碚手艺”“北碚乡味”品牌,振兴北碚剪纸、北碚玻璃器皿成型刻花、静观花木蟠扎、静观竹麻编织等传统工艺,提高三圣大鼓、北碚古琴演奏、北泉板凳龙等的实践频次和展演水平,活态开发北泉面、北碚豆花、北碚印纽雕刻等老字号、老手艺。

第四节 全面开展古镇古街生态性保护

全面开展嘉陵江北碚段沿江古镇古街体系的整体性保护与活态开发,打造嘉陵江古镇古街体系核心段,力争整体纳入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中。编制《嘉陵江北碚段古镇古街体系保护与开发总体方案》,对各古镇古街保护开发实施分类指导。推动金刚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开发,提档升级偏岩古镇,对澄江老街、白羊背老建筑、同兴老街、天府老街、复兴老街等进行生态性保护与创新性活态利用。探索建立开放式古镇古街博物馆。加强嘉陵江航道北碚段以及北川铁路、天府碉楼的历史遗物、遗址、遗迹、遗存保护与利用。采用数字化、知识图谱化、场景化和故事化等方式,全面展示嘉陵江流域古街古镇的时空变迁、人文往事和当代特征。

第五节 传承弘扬北碚城市精神

深入挖掘、研究卢作孚精神内涵,积极塑造和培育北碚城市精神。以卢作孚精神研究为核心,推进卢作孚精神遗址群建设,深入打造全国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基地(重庆北碚),进一步深入宣传弘扬卢作孚精神,精心铸造北碚城市文化名片。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深化与西南大学合作,全面实施“五个一批”工程(打造一批展现卢作孚精神的文化地标、培育一批传承卢作孚精神的工作品牌、推出一批阐述卢作孚精神的学术成果、创作一批宣传卢作孚精神的文艺作品、推出一批弘扬卢作孚精神的教育课程),进一步扩大卢作孚精神影响力。通过举办“卢作孚精神专题巡展”、倡导阅读“乡建四杰”传记系列、编制出版弘扬卢作孚精神普及性丛书等方式,宣传卢作孚“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乡建运动”三大社会实践的传奇,深入挖掘卢作孚精神内核,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和爱国民族情怀。

第六节 加快建成“百馆之城”

建设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品质高端、层级合理、数量众多的文化场馆体系。坚持“政府公办、民资独建、政企联建、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的原则,采用文博场馆活化与文化场馆展陈经营一体化等模式,逐步形成科教类、历史类、艺术类、其它类四大类型的“百馆”整体格局。高标准实施中共中央西南局历史陈列(二期)等项目,建设中国温泉博物馆等一批专业文博场馆,依托金刚碑、南京路等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一批街区博物馆,规划建设一座与北碚丰厚历史文化相匹配的综合性博物馆。依托社会力量,建设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北碚历史与现代文化展示为重点,包括历史、科普、艺术等类型的文化场馆。

加强对历史文物的挖掘阐发,及时将成果转化为展览、教育资源,发挥场馆的教育研究和文化传播功能。提升完善区文化馆、区博物馆公共服务功能,做好四世同堂纪念馆、逊敏书院、中共中央西南局缙云山办公地旧址(二期)等文博场馆活化利用工作。不断丰富“百馆之声”文化沙龙内容与形式,编辑出版“百馆之城”系列书籍,讲好北碚故事。建立开放灵活的博物馆科教文化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与西南大学合作,推进校内文博资源的社会共享,开展博物馆基础研究和特色文物保护技术研发应用,合作建设研究型文化场馆。建立文化场馆与中小学教育合作长效机制,重点强化青少年教育服务能力建设。建立专业研究人员向公众提供专家讲解服务的机制。增进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自然博物馆、重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等行业龙头的交流,通过借展、换展、巡展等方式,促进资源共享发展。

专栏3文化保护传承重点项目

文物基础性整体性保护

开展全区文物资源普查。全面完成柏林楼、清凉亭、梁漱溟旧居、温泉寺、石刻园等文保单位保护修缮工程。实施重点文物信息资源数字化工程。建成民国时期文献专题资源库,建立文献信息资源整合和揭示平台。

革命文物保护与红色基因传承

推进中共中央西南局缙云山办公地旧址、王朴烈士陵园、中共重庆北区工委旧址等保护工程。实施北碚红色资源数字化工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开展全区“非遗”普查。实施濒危“非遗”抢救工程、“非遗”数字化保护工程。建设北碚“非遗”保护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博物馆、民族民俗文化示范区、民俗文化村、生产性传承保护基地等。

古镇古街

保护

推动金刚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开发,提档升级偏岩古镇,实施澄江老街、北碚老街、同兴老街、天府老街、复兴老街、白羊背古建筑群落等生态性保护。

城市精神

传承

推进卢作孚精神遗址群建设,深入打造全国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基地(重庆北碚)。

百馆之城”建设

实施中共中央西南局历史陈列(二期)项目,建设中国温泉博物馆、百年乡建历史陈列馆、玻璃博物馆等,推动地质博物馆、蚕桑博物馆等项目落地。依托金刚碑、南京路等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一批街区博物馆。


第六章 加快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增加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到2025年,构建起以出版发行、文化创意、影视等为重点,数字文化新业态特色鲜明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第一节 培育壮大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文化产业发展,培育壮大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出版发行产业支持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全国“二十强”中升位,狠抓策划源头,强化选题征集、项目资助、审读评奖等一条龙引导机制,力争斩获国家大奖。实施重大公益出版工程,联动国家级和市级公益出版资金,集中打造时政、巴渝特色、北碚文化等板块。围绕卢作孚精神、乡建文化、抗战文化、生态文化等,策划实施北碚地域文化出版工程。

文化创意产业支持原创艺术发展,建立北碚艺术家创意集聚社区群,组织大学生文创梦想秀、文创产品设计大赛等活动,形成文创人才和创意内容聚集地。支持原创工艺产业发展,着力提升北碚工艺美术发展层次,围绕“北碚手艺”重点品种与技艺,推进“大师品牌”体系建设。扶持文化艺术品生产基地和经营企业发展,鼓励北碚玻璃器皿成型刻花、静观花木蟠扎等原创工艺美术品制作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弘扬原生态文化艺术。提供立体式文化创新创意创业平台,着力发展文化软件服务、建筑设计服务、广告服务等智力增值型文创产业。促进创意和设计产品服务的生产、交易和成果转化,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品牌化。

影视产业建设类型多样、特色突出的北碚影视基地体系。推动影视后期制作、影视中介、影视金融、演员培训等业态发展,逐步形成涵盖影视全产业链的生产基地。拍摄展现卢作孚爱国精神的系列影视片。推进本土影视创作生产,培育“北碚造”影视精品。

第二节 加快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

推进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做大做强“卢作孚”“三千名流汇北碚”等系列原创IP品牌,推进优秀文化资源向数字文化产品转化,推进文化创作、生产和传播等向云上拓展。推动两江艺术团等文艺院团,以及演出经营场所数字化转型,建设在线剧院、数字剧场,发展“互联网+演艺”新模式,促进曲艺、民乐等传统艺术线上发展,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拉长丰富演艺产业链,打造舞台艺术演播知名品牌。进一步丰富云展览业态。支持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文化文物单位与融媒体平台、数字文化企业合作,运用5G、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技术开发馆藏资源,发展“互联网+展陈”新模式,打造一批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数字化展示示范项目,开展虚拟讲解、艺术普及和交互体验等数字化服务。大力发展沉浸式业态,发展全息互动投影、无人机表演、夜间光影秀等产品,开发沉浸式旅游演艺、沉浸式娱乐体验产品,推动北碚特色文化内容向沉浸式内容移植转化,丰富虚拟体验内容。支持以本土文化资源内容开发为重点的动漫产业发展。依托数字文化产业基础,引导电子竞技行业健康、特色发展。

打造数字文化产业平台。鼓励各类电子商务平台开发文化服务功能和产品,举办文化消费活动。支持本土企业、引进互联网龙头企业,打造数字精品内容创作和新兴数字文化资源传播平台,培育一批具有引领示范效应的平台企业,鼓励线上直播、有声产品等服务新方式,发展基于知识传播、经验分享的创新平台,促进文化产业上线上云,形成数字经济新实体。大力推进以数字产业为核心的文化科技创新,支持内容制作、传输和使用的相关设备、软件和系统的自主研发及产业化,推进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在智能文化装备生产各环节的应用,提高数字文化装备水平。

第三节 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

按照集中集约集群发展要求,打造一批以内容生产、创意设计、文娱消费为主营业态,特色鲜明、产业融合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等产业聚集区。加快推进科学城文化艺术中心、水土音乐厅等重大场馆建设,推动形成都市演艺聚集区。联动朝阳文创大道、龙凤三号科普文创园、莫氏7度文创园、北宾文创园、环西南大学创新生态圈,以及金刚碑历史文化街区、三花石旅游集散中心、东阳街道、澄江老街,建设沿嘉陵江文创旅游集聚地,打造推进文创企业发展成长的产业生态圈,发展成为重庆文创产业新高地。推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创建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朝阳文创大道创建成为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重庆壹贰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创建成为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静观花木文化创意产业园等特色文创园区。结合东阳陆港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加强文化元素植入、文化设施配套,推动物流园区依托型的文旅创意设计、产品展销等业态发展。建设重庆国际文化和旅游度假区等影视基地和天府时光小镇等影视拍摄地。争取重庆国际舞蹈中心落户北碚。依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以及西部(重庆)科学城北碚园,建设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专栏4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项目

出版发行产业

实施北碚地域文化出版工程。

文化创意产业

支持音乐、美术、文学等原创艺术发展,推进“大师品牌”体系建设。

影视产业

拍摄展现卢作孚爱国精神的系列影视片,培育“北碚造”影视精品。

数字文化产业

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开发,实施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数字化展示示范项目,打造北碚数字文化产业平台。

文化产业集聚发展

加快科学城文化艺术中心、水土音乐厅建设。建设沿嘉陵江旅游文创聚集地。推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创建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朝阳文创大道创建成为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重庆壹贰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莫氏7度文创园、北宾文创园创建成为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重庆国际文化和旅游度假区影视基地、金刀峡-偏岩古镇影视基地,天府时光小镇、金刚碑历史文化街区、金果园拍摄地。建设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第三篇 建设休闲度假目的地

牢固树立“大生态、大旅游、大健康”理念,打好“温泉牌”“生态牌”“滨江牌”“人文牌”“乡村牌”,完善、优化旅游产品体系与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休闲度假目的地。


第七章 实施旅游精品工程

把提供优质旅游产品放在首位,突出北碚温泉特色,整合生态人文资源,打造“缙云山温泉生态之旅”“‘百馆之城’人文之旅”“大美乡村休闲之旅”等精品旅游线路。把握大众旅游、智慧旅游发展趋势,适应疫情影响下旅游低密度、重康养、近郊化特征,持续优化产品结构。

第一节 创新发展休闲旅游

开发富有北碚特色的徒步健身、农耕休闲、生态运动、文化休养等系列产品。以休闲旅游为导向,提升、完善缙云山、北温泉、金刀峡、苓茏苑等A级景区产品和服务。完成北碚老城区,偏岩、澄江、同兴、水土、复兴等老街区改造和商业配套,打造城市休闲目的地。积极推动“巴山”山地生态休闲旅游廊道、嘉陵江沿江旅游廊道建设。

创新休闲型旅业、旅居产品,把北碚建设成为重庆休闲型办公首选地。建设共享办公区,发展旅业型联合办公地产模式,为高科技、金融、设计创意等类型企业提供服务式办公地、柔性办公基地。支持产权式度假酒店建设。有序发展家庭旅馆经营和房屋租赁经营。稳步发展满足休闲、研学、康养以及旅居活动等住宿类地产。

第二节 做强做实温泉康养旅游

做亮“中国温泉故里”品牌,把北碚区打造成为世界知名温泉康养旅游目的地。打造世界温泉谷核心区,争创缙云山-北温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温泉)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加快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强化世界温泉之都核心区国际吸引力。加强国际国内交流合作与宣传推广,充分利用世界温泉及气候养生联合会重庆代表处、北碚友好城市黑维兹市、中国旅游协会温泉旅游分会、重庆(亚太)温泉研究院等平台,不断提升温泉康养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推进温泉泡浴保健养生与中医药、茶道等相融合,大力发展温泉+医疗、温泉+康复、温泉+美护、温泉+娱乐、温泉+文创等系列产品和业态。推进温泉旅游与生态游、休闲游、观光游、民俗游融合,形成多业态互动发展格局。

第三节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大力发展农耕体验、农庄休闲、乡建研学等乡村旅游业态。建设柏林村等田园综合体项目,争创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打造一批旅游民宿聚落,培育“缙云民宿”品牌,争创“中国精品民宿”称号。推动柳荫艺库等一批特色“艺术村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各街(镇)“一村一品”主导产品。开发东升柳趣、天府翱翔等特色乡村旅游线路10条,融入全市乡村旅游线路5条。

第四节 深化研学旅游

依托“百馆之城”以及西南大学等丰富的科教人文资源,开展实地教育研学活动,培育“北碚游学”品牌,建立一批研学教育基地,广泛、生动开展劳动教育、审美教育等实践活动。强化研学旅游导师体系、课程体系、产品体系建设。

科技科普研学依托西南大学、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西部(重庆)科学城北碚园区等,建立研发成果、高新技术产品的展演、体验地,鼓励、引导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设立研学场所和通道,开发多种形态研学活动,把北碚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科技科普研学基地。围绕仪表制造与智能制造、玻璃生产加工等,开发现代生产车间体验研学游。保护和利用北川铁路、天府煤矿等工业遗产资源,建设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研学基地。

生态研学依托缙云山、金刀峡、重庆自然博物馆、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等资源,充分发挥西南大学生态学科的优势,重点开发考察动植物、地质地貌、气候气象等的生态研学产品,建立一批自然教育研学基地。

红色与爱国主义研学保护开发王朴烈士陵园,推进静观双塘“红色研学示范村”建设,创建3A级以上旅游景区,联动逊敏书院,打造红色教育基地,融入全市红色旅游经典线路中。依托张自忠烈士陵园、峡防局旧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旅游。

文化研学活态展示梁实秋纪念馆、四世同堂纪念馆、梁漱溟旧居以及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等,充分利用百馆资源,挖掘“三千名流汇北碚”丰富文化资源,结合当代北碚文艺发展,开展经典作品实景阅读体验、参与式演绎文学作品等形式多样的文化研学活动。

乡建研学全面、深度挖掘北碚乡建历史文化,传承“乡建四杰”精神,依托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旧址(晏阳初纪念馆)、大磨滩农耕文化博物馆,联动柑橘研究所、大磨滩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等建设乡村建设教育公园。依托卢作孚精神遗址群,开展卢作孚乡建实践与遗产考察研学活动。推进柳荫“主题研学样板镇”等项目建设,展现北碚乡村建设实验的历史与当代成就。

第五节 繁荣夜间旅游

统筹实施城区、景区灯饰美化亮化工程,擦亮北碚山城夜景品牌,建设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发展夜游嘉陵等产品,提高夜间经济供给质量。

建设北碚滨江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范围包括沿嘉陵江北至北泉风景区南至北宾文创园滨江区域,面积约2.6平方公里,争创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以全息技术、创意灯饰、灯光造景等先进科技为支撑,勾勒山景(缙云山)、江景(嘉陵江)、城景、峡景(温塘峡)、桥景(八桥叠翠),打造嘉陵江畔“夜景”震撼地。依托北碚旅游集散中心,提升夜间旅游服务能力,发展夜间游船项目,打造“夜游”热门地。依托梧桐语等音乐书吧、露天影院,通过小型演出、“非遗”文创展卖等形式,推出戏曲、相声、歌剧、音乐等活动,培育“夜娱”系列产品。布局建设24小时城市书房,深入打造孚生叙等图书馆分馆,引进一批有声书屋、书+咖啡等业态,打造“夜读”空间。依托滨江文化体育公园、滨江休闲步道以及温泉资源,打造北碚夜间动养、静养以及温泉康养等业态,培育“夜养”消费风尚。依托市级夜市示范点——泰吉正码头滨江夜市等,发掘北碚城市水码头历史记忆,以“嘉陵早春集”“缙云清凉集”“梧桐秋冬集”为主题,搭建“夜市”消费平台。

第六节 发展气象旅游

挖掘北碚气象文化和气候奇观资源,发展气象旅游。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活态开发象庄、中国西部科学院北碚测候所等气象文化遗产,植入景观性、互动性、体验性产品与服务,深入挖掘、立体讲述气候学家在北碚的人文故事,建立气象旅游研学基地。以“巴山夜雨”为文思与妙义,打造北碚缙云山夜雨之旅,开发巴山诗意夜游雨系列产品。依托“西山贻云”“缙岭云霞”等天气景观,开发气象自然景观与文化相融合的深度体验游。

专栏5旅游产业发展重点项目

温泉康养旅游

推动幸福99国际健康颐养中心、沐浴之城、中国温泉博物馆等项目落地,推进恒大温泉、缙岭麓泉、远山有泉、大众温泉等项目建设。

休闲

旅游

开发缙云山徒步健身康养、江东片区田园农耕休闲、金刀峡生态运动休闲、嘉陵江滨江休闲,以及天府时光小镇、北碚老街巷文化休闲等产品。建设金刚碑-三花石、天生创新创业街共享办公区项目,发展住宿类地产。

乡村

旅游

建设柏林村、西山坪村、虎头村、胜天湖村、东升村、柑橘公园等田园综合体项目。打造柳荫、水土、复兴、缙云山、金刀峡等区域旅游民宿聚落。开发“艺术村落”。

研学

旅游

科技科普研学

建设西部地区重要的科技科普研学基地。开发现代生产车间体验研学游。建立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研学基地。

生态研学

建立考察动植物、地质地貌、气候气象等生态研学基地。

红色与爱国主义教育研学

依托王朴烈士陵园等创建3A级景区,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开发张自忠烈士陵园爱国教育基地、峡防局旧址等爱国教育旅游项目。

文化研学

推进“三千名流汇北碚”文化资源活态开发。

乡建研学

建设乡村教育公园。

夜间

旅游

打造嘉陵江“沉浸式”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争创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气象

旅游

打造北碚缙云山夜雨旅游产品,推进象庄、中国西部科学院北碚测候所等气象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建设。


第八章 提升完善旅游服务体系

对标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标准,加快建立和完善旅游要素体系,提升服务品质,构建功能完善、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为旅游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到2025年,全面建成立体完备、无缝接驳的旅游交通体系,新增配套停车场15个以上,建设一级城市旅游集散中心1个,二级城市旅游集散中心3个,新建、改扩建特色旅游公厕30座以上,全区星级标准饭店超过5家,国家等级以上旅游民宿超过10家。

第一节 建设内外顺畅旅游交通体系

积极争取北碚高铁站融入成渝高铁旅游路网。推进水土大桥、蔡家大桥、快速路一纵线北碚段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轨道交通7号线金凤—团山堡建设,规划轨道交通6号线支线延伸至静观,疏通北碚对外交通,形成快速、便捷的进出通道。

推进旅游交通廊道建设,有效贯通城区、街(镇)与主要景区的连接通道。完善东山、西山旅游环线和美丽乡村交通走廊体系,加强“东山、西山驿站”等功能配套,通过对沿途景观的合理规划及打卡点、休息点、研学点、购物点等设置,将交通道路建设成富有特色的文化和旅游景观廊道,建成北碚自驾游“旅游风景道”。提升嘉陵江航道等级,建设澄江、东阳、北温泉、金刚碑、朝阳、白庙子等旅游码头,开通嘉陵江北碚段旅游航线。规划建设蔡家通用机场、金刀峡直升机停机坪、水上应急停机坪,构成“1+2”航空交通系统。

优化缙云山—西山坪交通线、金刀峡—胜天湖—偏岩古镇旅游交通线,构建大景区内部交通环线。建设包括车行道与步行道的缙云山生态环道,对保护区形成一道生态屏障。加快缙云山步道等慢游系统建设,推进形成北碚“山城步道”立体步游系统。推进缙云山-北温泉旅游度假区、金刀峡生态旅游度假区以及北碚老城、澄江老街等内部交通接驳闭环运行机制。推进旅游绿色交通建设,规划建设缙云山-北温泉旅游度假区内“零碳”智能交通系统

加快景区、度假区和文博场馆停车场建设,完善充电设施,实现A级旅游景区和市级以上旅游度假区标准化停车场全覆盖。

第二节 完善旅游集散与引导标识系统

建成北碚一级城市旅游集散中心,集成智慧停车场、信息咨询、旅游交通集散点、商品售卖、医疗救助、安全保障、文化宣传、投诉管理、文创展示等功能。建设三花石、金刀峡、重庆国际文化和旅游度假区等二级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发挥信息问询、预订、交通集散、解说展示、美食购物等功能。

建立清晰规范、易于识别的旅游引导标识系统。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目标化要求,提升和优化旅游交通标志标识系统,提高旅游导引导航导识水平,实现A级以上旅游景区沿线交通站点、高速公路、国省道、县乡道等公路标识标牌全覆盖。开发从全区到各景区、文博场馆的多尺度、多精度导览信息系统,建立以“一码游北碚”平台为核心,辅以手绘地图、道路标识牌等的立体展示体系。增加引导标识中的北碚人文元素,强化地域识别度。

第三节 推进旅游厕所革命

依据主要旅游区厕所服务半径不超过500米的要求,合理布局旅游厕所。旅游景区、旅游线路沿线、交通集散点、旅游娱乐场所、休闲步行区等重点区域公共厕所达到国家A级以上标准。创新完善管理维护机制,鼓励以商建厕、养厕。

第四节 完善旅游餐饮、住宿要素

进一步完善旅游要素体系,延伸旅游产业链,做大旅游价值链。充分挖掘北碚地域特色饮食、文化故事,优化提升兼善三绝、缙云醉鸡、作孚餐、三溪口豆腐鱼等品牌产品,推进餐饮老字号推陈出新,打造一批品牌店。推进旅游住宿提档升级,对标国际先进标准,强化标准实施。引进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星级旅游酒店(饭店)品牌。利用闲置楼宇、民房发展城市假日酒店、长租公寓和精品民宿等。支持城市工商资本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家庭联建联营,引导、鼓励乡村旅游饭店、休闲农庄规范发展。充分发挥旅行社导引作用,支持旅行社整合各类景区,策划推送精品线路产品,建立以旅行社为主导,旅游景区、旅游饭店和客运服务企业为主体的旅游服务联盟。进一步完善购物环境,重点支持旅游景区配套建设购物广场或特色商业街区。

第五节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把握分众化时代特征,抓住疫情期间服务质量提升窗口期,全面提升北碚旅游精细化体验管理水平。引导全区各类旅游服务主体树立“服务质量第一”的理念,激励市场主体将提升服务质量作为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全面落实景区、饭店和导游等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要求,鼓励和支持旅游服务主体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引导旅游服务主体发布旅游服务质量承诺,加快建立优质旅游服务承诺标识和管理制度,建立经营主体服务质量的自我日常对标评分检测和上报制度。健全旅游服务质量监管体系,常态化开展“体检式”暗访评估工作,推进“互联网+监管”,建立旅游服务质量舆情即时反馈系统,建立全区旅游服务主体质量信息公开平台,依法及时公开服务质量信息。开展多类型经营主体、从业人员服务质量评比,并作为等级评定、工作考核、项目支持的重要依据。积极举办旅游服务技能竞赛,完善服务人员培训体系,提高人员服务能力。积极发展旅游服务人员中介组织。引导、规范旅游服务单位提供个性化、特色化服务。支持推进旅游民宿、饭店、导游、餐饮等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协会在人员教育培训、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


第九章 推进智慧旅游体系建设

为实现旅游活动的高效、便捷,加快建设旅游智慧服务、智慧监管、智慧运营等基础设施和平台体系。

扩大5G网络覆盖,到2025年,各旅游景区、饭店以及主要文博场馆实现5G网络全覆盖。丰富数字赋能旅游发展的应用场景。建设智慧景区,建立大数据融合分析体系,搭建线上快速服务窗口,实现实时监测、科学引导、智慧服务。创新建设“一码游北碚”平台,为游客提供全要素线上消费服务。依托西南大学、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重庆分中心等,建立重点面向成渝地区的大数据交互中心和应用平台,建成成渝地区旅游数据中心、旅游信息集散地。支持、鼓励院校、企业在旅游数据清洗、分析、挖掘、可视化、保护等领域开发一批关键技术和产品。打造智慧旅游、智慧文博、智慧广播、智慧体育多位一体的服务体系。破除信息孤岛,推进实现与公安、交通、卫生健康、建设、应急、市场监管、气象、通信等行业部门数据共享,建设平台集约统一、信息共建共享、宣传有机协同、服务全面有效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

建立旅游治理智慧化系统。再造旅游行业管理流程,提供人工智能客服、知识库、舆情分析、数字可视化决策等服务,打造一键投诉、及时响应、联动处置、实时反馈、限时办结的涉旅投诉管理体系,实现涉旅执法、信用监督、应急处置、电子合同等政府管理创新,全面提升文化和旅游市场治理水平。全面融入“云长制”建设,融入全区共享、共用、共连的云服务体系。

第四篇 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要求,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把文化元素植入景区景点、融入城市街区、嵌入美丽乡村,把旅游作为传播北碚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把北碚打造成为重庆文旅融合发展的标杆。


第十章 构建“一带两区”文旅发展格局

推进嘉陵江滨江休闲带、缙云山-北温泉旅游度假区、重庆国际文化和旅游度假区“一带两区”布局发展,深入实施“园城带动”战略,整体打造旅游大景区和文化产业集聚区,引导实现文化和旅游资源与要素集约配置,产业集聚发展。

第一节 加快建设嘉陵江滨江休闲带

依托嘉陵江沿江生态人文资源,打好“滨江牌”“人文牌”“休闲牌”。以全市“两江四岸”文旅提升为契机,有效保护、活态开发北碚沿江古街古镇聚落,打造嘉陵江古镇古街体系核心段(北碚),完善新建城区文旅公共设施,展示嘉陵江“老街”与“新城”的历史人文与现代人文,显示城市山水格局,彰显城市文化底蕴,建设具有突出特色的滨江休闲带。依托新城产业布局,推进文化创意等产业聚集发展,大力发展文旅科技、文旅智造、文旅数字、文旅贸易等新业态,加快文化贸易基地、国际文化和旅游交流中心等平台建设,打造区域文游要素配置中心。

第二节 加快建设缙云山-北温泉旅游度假区

依托缙云山、北温泉以及东阳、天府区域内,丰富、优质的山水、温泉、人文资源,打好“温泉牌”“生态牌”。遵循文旅业态与空间布局一体化、有序化发展路径,完善内部交通线路与公共服务设施,创建缙云山-北温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温泉)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度假目的地。建设天府“时光小镇”,发展成为特色鲜明的工业研学与影视旅游目的地。

第三节 加快建设重庆国际文化和旅游度假区

依托江东片区峡谷、山水、田园资源,打好“乡村牌”“生态牌”。融合国内外优秀文化IP,形成高端文旅IP矩阵,建设重庆国际文化和旅游度假区(静观),打造立足成渝,面向全国,服务全球的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引领江东片区旅游度假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善金刀峡生态休闲度假区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统筹推进金刀峡运动休闲小镇、胜天湖现代农业产业园、偏岩民俗文化街区、五马原乡民宿小镇等建设,形成大景区格局。提升东山、西山美丽乡村旅游环线设施品质,引导东山、西山民宿集群发展,打造东山、西山美丽乡村旅游区。

第四节 融入“四园两城”城市空间格局

缙云人文科技城充分利用历史人文资源丰富、人文科技荟萃等优势,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研学旅游、文旅商品贸易等,打造嘉陵江旅游文创集聚地、博物馆活化示范地、休闲式办公首选地、原创艺术孵化地、人文交流引领区。

西部(重庆)科学城北碚园区建设科技科普研学基地,引进文化和旅游装备研发与制造企业,创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加快科学城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完善公共文化保障体系,建设宜居公园城。

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依托产业优势,积极发展以机器人为重点的智造观光、文旅总部经济等业态,建设成渝地区旅游数据中心、旅游信息集散地。加快水土音乐厅建设,完善公共文化供给,打造充满艺术气息、人文关怀的工程师家园。

蔡家智慧新城围绕现代服务业主题,优化城市设计,完善城市功能,发挥自贸区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平台作用,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文旅外向贸易、文旅会展配套、国际旅游购物等业态。

温泉谷两山生态文旅产业园挖掘丰富的文化内涵,提炼文化内核,依托独特的温泉与自然资源,发展温泉康养、生态度假、红色研学、自然教育、缙云书香、体育休闲等业态,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度假目的地。

江东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园立足大景区建设,加快大项目引入,加强高端文旅IP培育,加大农旅深度融合,发展娱乐文化、康养度假、乡村旅游、运动休闲等,致力打造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渝台文旅交流合作窗口、文旅振兴乡村示范标杆。

第五节 发展文旅融合样板社区与示范乡村

打开景区、文博场馆大门,通过景城一体、景村一体,推进公园城市建设,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建立自然博物馆、西部科学院旧址、梁实秋纪念馆(雅舍)、四世同堂纪念馆(重庆老舍旧居)、缙云山-北温泉、金刀峡等景区(场馆)周边,以及西山坪等文旅融合样板社区。通过“馆区活化”和“社区互动”,建设与先贤互动、与大师对话、与学者面对面、与同伴沟通的文化和旅游社区,培育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整合乡村特色资源,因村制宜、示范带动,统筹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改善工程,建设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乡风浓郁的美丽示范乡村。


第十一章 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以“文化+旅游”“文旅+”形式,丰富产业形态,加强文化赋能旅游发展,推动旅游成为传播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窗口,延长产业链条,发挥产业综合效益。

第一节 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阅读+旅游积极推动“全民阅读+全域旅游”深度融合,打造山水书香北碚。建设缙云书房、景区文化驿站等项目,将公共图书资源融合到旅游项目中。实现图书馆以及城市书房主客共享,开发畅享北碚图书馆特色体验产品。依托梁实秋纪念馆(雅舍)、四世同堂纪念馆(重庆老舍旧居),以及后书时代、沉世间等文化空间,形成城市读书会现象,开发“大师伴读”等实景阅读体验产品。

文创+旅游将嘉陵江文创旅游集聚地打造成为北碚特色创意文化景观区,开发文创观光与体验旅游。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创IP,植入融入景区场域,融入服务流程,增强景区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以百馆之城文化标识、北碚特色“非遗”为重点,开发北碚文创系列礼品,提高旅游消费水平。

文博+旅游活化利用百馆资源,以故事化、场景化方式,开发系列沉浸式、体验性旅游活动,发展富有特色、内容丰富的文博研学旅游。

演艺+旅游支持重点景区开发品位高、特色强、小而精的系列演艺精品,推动旅游景区引入光影高科技演艺。结合科学城艺术中心、图书馆小剧场、民众剧场等建设,依托两江艺术团等团体,策划包装高品质、系列化演出剧目,发展成为北碚重要的旅游吸引物。

文学+旅游以《雅舍小品》《四世同堂》等经典,以及中国新诗创研中心等的系列成果为重点,策划走入文学作品场景、追寻大师足迹等“旅游文学产品线”。开发文学作品衍生文创产品系列,通过“文化+旅游+文创”的方式,实现文学资源和旅游有机串联。

娱乐+旅游依托重庆国际文化和旅游度假区建设大型主题乐园,发展成为重庆新的旅游娱乐目的地。基于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依托缙云山、金刚碑历史文化街区等区域,开发北碚历史名人穿越剧、嘉陵江立影秀等沉浸式体验娱乐产品。支持景区及周边配套建设大众娱乐设施,丰富景区产品体系。

第二节 打造“文旅+”产业链条

文旅+体育持续办好缙云山国际森林山地马拉松,建设斗鹰滑翔伞户外运动公园,开发低空和山地运动产品。持续办好静观自行车赛、金刀峡溪降赛、城市定向赛等重大体育赛事活动。精心组织西山、东山环线美丽乡村健康跑等群众性体育活动。

文旅+制造重点支持温泉体验装备与设施设备,以及智能化、体验式、可穿戴式的数字智能感知装备,沉浸式生态观光装备,自感式休闲辅助装备,山地、溪谷运动与极限体验装备等旅游装备设备制造。建设北碚旅游新装备、新设备研发基地。大力引进智能旅游、高端运动休闲、极限探险等产品品牌,建立文旅装备实景体验店、新品发布基地。引进旅游装备租赁与交易企业,开发文旅装备专属市场。

文旅+商贸提升正码头滨江夜市、朝阳文创大道、北温泉好吃街、天生丽街、嘉陵风情步行街等特色街区品质,引导吾悦广场、中南大有境等新建商业综合体完善文旅服务功能,打造金刚碑历史文化街区等美食、购物、文化和旅游消费地标,成为公园式休闲消费新场景。加强老字号、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力度,引导支持优质特色旅游商品进景区、特色商品街区,逐步形成旅游购物消费热点。

文旅+会展发挥临近江北机场、悦来重庆国际博览中心的区位优势,发展会展分会场、实景会场以及会展住宿、短途旅游等业态,建立中国重庆(北碚)旅游免税购物城,布局建设离境退税商店网点,建设悦来国际博览中心综合配套服务区。

专栏6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重点项目

阅读+旅游

开发书香缙云、文化驿站等项目,开展经典读书会、开发“大师伴读”实景阅读体验性活动产品。

文创+旅游

建立北碚创意聚集社区群。组织开展大学生文创梦想秀、文创产品设计大赛等活动。

文博+旅游

故事化、场景化开发文博体验产品。

演艺+旅游

推进重点景区系列演艺精品和高科技演艺开发。

文学+旅游

策划开发“旅游文学产品线”。

娱乐+旅游

建设重庆国际文化和旅游度假区大型主题乐园,推进北碚历史名人穿越剧、嘉陵江立影秀等新一代沉浸式体验性文化娱乐项目。

文旅+体育

建设斗鹰滑翔伞户外运动公园,持续办好等重大体育赛事活动,组织西山、东山环线美丽乡村健康跑等群众性体育活动。

文旅+商贸

打造三溪口豆腐鱼特色美食街、金刚碑历史文化街区、北温泉九号特色美食街和天生丽街学区商业街等旅游消费地标。

文旅+制造业

建设北碚旅游新装备、新设备研发基地,建立实景体验店、新品发布基地。

文旅+会展

建立中国重庆(北碚)旅游免税购物城、悦来国际博览中心综合配套服务区。


第十二章 推进文旅融合体制机制创新

着眼供需两端,持续提升文旅产品业态和营运模式创新力,有效引导、激活人民的消费力,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文旅发展质量和效率,助推融入新发展格局。

第一节 建立和完善文旅融合发展机制

加快建立和完善基于互联网的文旅融合IP协同创新机制。进一步做实文创联盟,建立起“文化+旅游+科技”的协同创新机制,推进文化赋能旅游,充分挖掘北碚人文历史,打造一批具有市场认同、旅游者共情的文化IP,建设一批以文化IP为支撑,独具特色的网红景区和打卡地。建立和完善文旅公共服务一体化推进机制,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充分考虑旅游承载能力,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及要素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向景区和景区周边覆盖。建立和完善文旅融合发展工作推进机制,协同推进重庆国际文化和旅游度假区等重大项目建设。建立和完善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与旅游形象推广、线路推送、品牌打造等对接机制,文艺院团在旅游景区驻场演出机制,智慧旅游与智慧媒体、智慧博物馆、智慧图书馆建设统筹推进机制等。

第二节 提升文旅消费水平

以重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为导向,推进文旅需求侧管理改革,提振文旅消费市场,全面开展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工作,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和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持续释放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培育文旅消费增长点。

鼓励景区、饭店等发放消费券,发挥消费券杠杆效应。举办北碚文旅消费季、消费月等文旅消费惠民活动。开展“温泉故里”体验优惠活动。开展商旅文联动促消费系列活动,联合万达商圈、吾悦广场等商旅文综合体在重要节点举办惠民消费活动、非遗文创展示活动等综合性品牌消费活动。鼓励推行温泉、景区等联票制度,延长游客在碚消费链条。鼓励A级景区、文化场馆利用中国旅游日和国际博物馆日等对国内外游客免费开放。鼓励A级景区、文化和旅游演艺活动推行淡季减免等优惠政策。建设一批公园式休闲消费新场景。

第三节 培育壮大文旅市场主体

引进培育特色企业。坚持“招大引强”,开展产业链招商、集群招商,大力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重点引进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开发,积极引进数字文旅、文旅装备制造等项目。开展定向精准招商,制定文旅行业鼓励清单,编制领军企业名录和重点招商目标企业落户北碚适应性报告,主动对接、积极引进。依托沿嘉陵江旅游文创集聚地等,精准培育文旅创新型企业,依法依规实施多方式税费减免政策。依托重庆市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建立文旅技术交易中介平台。建立健全文旅企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系统,畅通企业发展诉求信息渠道,把企业扶持政策细化、实化。统筹分类施策,对小微规模经营主体重在人员培训、发展指导,对中型以上规模文旅企业重在支持建立规范的管理与服务体系,促进技术转化,壮大发展规模。


第十三章 打造文旅创新开放样板

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推进文旅开放发展,深化绵碚战略合作,全面、深度融入巴蜀文旅走廊建设,大力推进国际交流与国内区域合作,加强营销推广,不断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努力拓展客源市场,形成文旅创新开放新格局。

第一节 加强文旅区域合作与帮扶交流

充分发挥北碚在人才、区位、政策、市场以及文旅资源等方面优势,提高站位、找准方位、主动作为、创新机制,抓住用好机遇,瞄准合作交流最大公约数,推进与四川绵阳市、巴中市战略合作以及对西藏类乌齐县、重庆巫山县帮扶交流走深走实,发挥区域互助协作合力。

建立绵碚、巴碚文旅工作联络互通互动机制,以及文旅公共服务应急处置协调机制,实现信息互通互联。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机制,加强与两市的地方馆藏文献、文艺精品创作、阅读活动共享交流,策划实施绵碚、巴碚文化艺术节。建立旅游互送互促机制,开发北碚-绵阳、北碚-巴中旅游大环线。建立文旅产业共创共赢机制,搭建文化创意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共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共同打造文旅小微企业发展的试验地和示范区。建立宣传营销互推互助机制和市场营销合作长效机制,与两市共同举办路演推介会。建立文旅市场合作监管联动机制,强化执法联动和信息沟通。建立文旅人才共培共育机制,整合文旅人才信息资源库,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加强与两市的文旅专业院校、文艺院团、协会组织、文旅企业等人才交流合作。

加大与类乌齐县、巫山县客源互送力度,探索线路联动开发,与类乌齐县围绕“齐北雪山,康巴花都”“巴山夜雨,温泉故里”品牌,联动打造康养系列产品,在北碚选址建设类乌齐县马鹿体验互动式项目,支持帮助两县旅游商品在碚销售。加强两江艺术团与类乌齐县、巫山县的文艺团体交流,共同打造文艺精品。建立与帮扶两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协作机制,重点与类乌齐县在“巴蜀航道——茶马古道”交通体系中寻找文化连接,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新开展数字帮扶合作,协助打造“一码游类乌齐”平台,建立北碚-巫山文化旅游数字协作平台。发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示范作用,通过经验推广、设备援助等方式,帮扶两县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提标扩面实现均等发展。支持类乌齐县文旅开发规划编制,与类乌齐县、巫山县共同建立文旅专家数据库,组织各类人才交流合作,形成智力合力。强化文旅市场推介合作,发挥相互宣传、共同宣传效果。

第二节 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依托北碚巴山蜀水资源条件和区位条件,携手嘉陵江沿线、华蓥山区、大巴山区各地共同开发精品旅游线路、共创文化品牌,全面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力争北碚成为嘉陵江生态文化旅游区、华蓥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巴文化艺术长廊建设的核心区。积极争取“巴山蜀水(渝水)”旅游联盟总部、旅游信息集散地、旅游线路出发地等落户北碚。积极争取北碚高铁站融入成渝高铁旅游路网。与绵阳协作,联合遂宁、南充等地,共同打造涪江-嘉陵江旅游走廊,突出古镇文化、航运文化立体开发,丰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内涵与线路产品。立足协作帮扶框架,与巴中市共同发起革命老区红色文旅走廊建设,推动将乌齐帮县纳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范围中。合作实施成渝公共图书馆“一卡通”工程,以社保卡为载体,实现两地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

第三节 促进文旅对外交流

发展重点面向“一带一路”的国际性文化和旅游贸易。发挥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平台优势,推动开展国际人文合作交流,打造西部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先导区。鼓励跨国旅游企业在北碚设立地区性总部、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维修中心和物流中心。依托自贸区建立国际旅游规划设计、创意研发服务外包中心。

办好温泉与气候养生旅游国际研讨会,提升国际影响力。支持两江艺术团等推出精品作品,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强北碚文化输出,提升城市文化国际影响力。积极邀请外国著名文化艺术团体、艺术名家来碚展演优秀剧目,开展友好文化交流。积极推进文旅产业规划、文化交往等国际合作标准化。建设与国际接轨的文旅公共服务体系,规范全区旅游交通系统、文旅服务设施系统和提示警示系统等的双语标识。

第四节 创新文旅营销新模式

构建品牌体系。实施品牌引领战略,融入、支撑重庆“大都市”旅游品牌,持续打响“巴山夜雨·温泉故里·自在北碚”品牌,树立“世界知名山水人文客厅”地域形象。擦亮“世界温泉论坛永久会址”“中国最佳温泉旅游目的地”等金字招牌。策划“一带两区”文旅发展子品牌,培育一批乡村旅游知名品牌。

办好节会活动。持续举办世界温泉论坛、缙云诗歌会,以及蜡梅节、消夏节、丰收节等,利用精彩瞬间推介旅游品牌形象和旅游产品。持续提升缙云山森林马拉松等体育赛事水平和影响力。

加强新媒体营销。加快5G、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提高视听产品智慧化生产、传播、体验水平,放大传播效能,构建新型融媒体矩阵。加强旅游大数据统计分析,细分游客市场,刻画游客特征,有针对性地推介旅游产品,实现精准化营销。

开展整合营销。放大新闻传播对扩大北碚文旅影响力的效能,借助宣传、外事、商务、体育等交流渠道,深化实施“百媒”推广行动。优化政企联动营销模式,对“报、台、网、微、端”进行优化整合,构建一体化运作融媒体推广格局。推动区域性旅游联盟总部以及旅游论坛、学术会议、数据信息发布等落地北碚,实现借力营销。

第五篇 规划实施


第十四章 保障措施

适应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综合市场监管的要求,细化实化组织、政策、人才、项目管理等保障,推进规划实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进一步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文化和旅游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成立北碚区文化和旅游发展领导小组,推动重大项目、重大政策落地落实。建立符合北碚实际、适应市场要求,统筹全区文旅发展的国有控股投融资与运用平台,推动全区文旅协调发展。

继续强化和优化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职责,健全机构,加强宏观管理、政策制定、规划编制、市场开拓、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方面职能,进一步实现政府职能由行政型管理向公共服务型管理的转变。着力解决文化和旅游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职能交叉和职能空位等问题,提高部门间协调能力,强化协调手段。理顺会议、展览、休闲等行业管理职能,加强统筹协调。健全行业组织,发挥指导专业发展与行业自律等作用。

第二节 加大政策扶持

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出台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性意见和目录,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纳入财政预算。鼓励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各类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或优惠开放。探索开展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试点,通过委托、招投标等方式吸引有实力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全面深化文化和旅游发展领域“放管服”改革,落实文化和旅游发展税收等优惠政策,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落实文旅企业、从业人员依法依规享有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保障土地供给。依法保障公共文化发展用地,完善旅游用地保障机制,编制和调整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时,充分考虑和兼顾文化和旅游发展需要。加大城市升级过程中整理出的存量土地向文化和旅游发展用地的倾斜力度,依法依规探索实行混合用地方式。探索建立农业旅游业复合发展、符合乡村特征和用地需求的差别化土地利用途径,优先保障乡村旅游业发展。支持使用未利用地、废弃地、边角地等建设文化和旅游项目。

加大资金投入。充实北碚文旅发展专项资金,完善北碚文旅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发挥对社会资本投资的引导作用。统筹文旅、交通、市政、环保、农业、水利等各部门政策性建设补助资金,依照文化和旅游发展布局,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支持社会资本以股权投资、特许经营、PPP等方式参与文旅开发建设。探索建立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股权投资等财政扶持机制。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模式,增强对文旅企业的信贷支持活力。支持符合条件的文旅企业优先使用“政府+机构”合作金融产品。鼓励具备条件的优质文旅企业通过上市挂牌、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用足自贸区、高新区和两江新区各类政策工具,吸引境内外资本在北碚投资兴办文旅企业。

落实、细化文旅行业应对疫情相关政策。及时落实国家、重庆市为应对疫情出台的关于文旅企业税费、旅行社质量保障金等相关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强化金融支持,重点支持小微规模文旅市场主体紧急纾困和恢复发展。将A级景区、开放性文化场馆、国家等级以上民宿等场所,纳入财政保障疫情防控相关政策的范围。引导、支持文旅企业投保营业中断保险。加快智慧旅游建设,重点强化面向全区文旅接待企业的限量、预约、错峰引流等功能,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景区、场馆的开放管理。

第三节 优化人才保障

建立专家智力支持机制。建立北碚文化和旅游发展专家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项目评审专家委员会,依托校地平台建立北碚文旅发展新型智库。设立北碚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科研项目基金,针对关键领域、瓶颈问题开展专项研究,形成一批应用性、战略性研究成果。设立北碚文旅发展各领域首席专家,提供及时、专业的咨询方案。加强“政、用、产、学、研”的人才交流,鼓励、支持文旅智库专业人才到行业管理部门、文旅企业挂职。

优化人力资源发展政策。把文化和旅游高层次人才纳入全区干部培训和人才建设规划,建立和完善文化和旅游人才评价制度。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积极开展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后备人才培养。加快推进“缙云英才”“碚有引力”等计划在文旅行业中的实施,深入实施“名家名师”项目,支持西南大学等的文化和旅游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开展研究生培养项目,提升文化和旅游职业教育规模和水平。加强与旅游院校、科研机构、旅游企业的合作,通过订单培训、网络培训、挂职交流、技能大赛等形式,提升文化和旅游行政管理、经营管理、文博研究、专业技术、行业服务等人才队伍综合素质。进一步完善北碚文化和旅游人才管理信息系统和就业服务平台,提高人才信息化服务水平。允许境外文化和旅游规划师、设计师在自贸区范围内依法开展执业,并依法享受相应优惠政策。

第四节 强化项目管理

强化项目支撑。充分发挥规划对“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导向作用。推动规划配套的项目库滚动实施,对入库项目在国家、市级项目申报,区级资金安排等方面优先考虑、重点保障。坚持把本规划作为制定文化和旅游工作年度计划及相关政策,衔接相关土地、城乡、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

加强项目建设监管。动态更新完善项目库,实行事前评估、事中监管和事后评价制度,提高项目监管精准性和时效性。围绕规划目标任务,建立科学公允的“十四五”发展测评考核体系。加强文旅发展统计分析工作。将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纳入街(镇)、部门及单位年度目标考核。做好规划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探索开展第三方评估。建立文旅舆情反馈机制,开展分季度文旅产业效益评估、分月度文旅消费者满意调查。

建立文化和旅游影响评估细则,明确评估对象、标准。区规划委员会对城市、交通、水利等公共投资项目以及大型产业投资项目建设,应开展文化影响与旅游功能适应性评估。

第五节 狠抓安全生产

坚守文旅安全生产底线,切实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落实区政府依法统一负责旅游安全工作的机制,充分发挥旅游安全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和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形成旅游安全合力监管态势。实施文化和旅游安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安全生产四项控制指标。不断提高文旅行政部门检查监督能力,持续推进文旅行业安全生产三年专项行动,重点抓好A级景区、星级饭店、旅游车辆、旅行社、演艺娱乐场所、电影院等的综合性安全生产监管。建立文化和旅游管理部门与相关部门联合执法检查机制。依法将旅游应急管理纳入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制定应急预案,建立旅游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建立旅游安全与应急救援体系,强化安全培训和应急救援演练。完善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疫情防控工作机制。靠实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范企业有关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明确安全职责。落实文旅企业责任保险制度。经营高空、高速、水上、探险等高风险文旅项目须依法取得经营许可、投保责任保险。文旅经营单位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管理、消防安全管理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充分保障消费者安全。建立文化和旅游企业情况反馈机制和事故分级报告制度,及时掌握安全生产工作动态。


附表

北碚区文化和旅游“十四五”发展重点项目清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城市书房;乡村文化礼堂、文化广场、“非遗”传习所、乡情陈列馆等乡村文化空间;“一街一镇一品”文化活动;街(镇)、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民阅读和全民艺术普及资源库群;有线电视用户光纤到户项目;应急广播体系;区、街(镇)、村(社区)三级融媒体中心。

文化保护传承

文物登录制度和历史文化资源信息库;重点文保单位保护修缮工程;重点文化场馆活化利用;民国文献专题资源库;革命文物保护工程;古镇古街生态性保护工程;中共中央西南局历史陈列(二期);中国温泉博物馆;百年乡建历史陈列馆;玻璃博物馆;地质博物馆;蚕桑博物馆;北碚综合博物馆;街区博物馆。

文化产业发展

北碚地域文化出版工程;科学城文化艺术中心;水土音乐厅;沿嘉陵江文创旅游聚集地;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朝阳文创大道创建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重庆壹贰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莫氏7度文创园、北宾文创园创创建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静观花木文化创意产业园;重庆国际文化和旅游度假区影视基地;金刀峡-偏岩古镇影视基地;天府时光小镇、金刚碑历史文化街区、金果园影视拍摄地;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数字化展示示范项目;在线剧院和数字剧场;数字文化产业平台;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旅游精品工程

A级景区提升;重庆国际文化和旅游度假区;温泉谷康养项目;幸福99国际健康颐养中心;沐浴之城;恒大温泉;缙岭麓泉;缙云大众温泉;金刚碑-三花石、天生创新创业街共享办公区;成渝“巴山蜀水(渝水)”旅游联盟总部;柏林村、西山坪村、虎头村、胜天湖村、东升村、柑橘公园等田园综合体项目;柳荫、水土、复兴、缙云山、金刀峡等区域的旅游民宿聚落;艺术村落;科技科普研学基地;生态研学基地;红色与爱国主义教育研学基地;文化研学基地;乡村教育公园;嘉陵江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旅游服务体系

东山、西山旅游环线;嘉陵江北碚段旅游航线;“1+2”(蔡家通用机场、金刀峡直升机停机坪、水上应急停机坪)航空交通系统;缙云山前后山步道、张飞古道、北碚老城城市绿道、嘉陵江滨水绿道、金刀峡山地绿道等慢游系统;缙云山-北温泉旅游度假区内“零碳”智能交通系统;智慧景区;智慧旅游实时数据平台;旅游信息集散中心;一码游北碚平台;成渝地区旅游数据中心;北碚一级城市旅游集散中心;三花石、金刀峡、重庆国际文化和旅游度假区等二级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厕所革命;旅游引导标识系统。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缙云书房;景区文化驿站;重点景区旅游演艺产品;北碚历史名人穿越剧、嘉陵江立影秀等沉浸式体验性产品;斗鹰滑翔伞户外运动公园;北碚旅游新装备、新设备研发基地,实景体验店、新品发布基地;中国重庆(北碚)旅游免税购物城;悦来国际博览中心综合配套服务区;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绵碚、巴碚文旅合作;文旅对口帮扶类乌齐县、巫山县;文旅体系列品牌赛事;全媒体营销体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